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先驱和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在寻求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即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同时,颠覆传统父权制下两性的二元对立,并建立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描述,完满地体现了她的这种两性观,即两性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苏丽  肖莉艳 《文教资料》2008,(32):29-31
精神暴力,以人的话语权为逻各斯中心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不良行为,一直以来影响着两性世界的发展.而在伍尔夫的小说中精神暴力不仅仅是两性的冲突,同时也是同性之间的较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反思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文本描述了女性形象莉丽.布里斯科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从对女性意识的困惑、到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直至对自身女性气质的觉悟。通过对她心路历程的解读和对她所具有的女性气质在男权社会中所占据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分析,现代社会并非是绝对对立的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男女两性因素在社会中应该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创造世界,由此提出建立两性和谐的文学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通过塑造双性同体两性和谐性格的典范莎格、从男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西丽、以及从女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某某先生,深刻阐释了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主题,为黑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诗经》婚恋诗所表现的两性美,呈现出由重生理、重官能到重伦理、重精神的层次性特点,形成了令色与令德结合的审美观,确立了以"君子"和"淑女"为标志的审美标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人体之美,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建立了两性美的标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也给后世文学形象的塑造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19到20世纪欧美学作品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描绘出学女主人公从争取婚姻自主、爱情自由、到追求人格独立、男女平等,直至进入两性爱的最高之境的精神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赵宝刚的都市情感剧《婚姻保卫战》,立足于都市生活,演绎了"80后"的婚姻生活,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婚姻家庭元素。该剧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展现了婚姻的各种状况,以及两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博弈,反映了女性从觉醒到斗争再到两性走向和谐的过程。该剧对两性性别身份与文化处境的深切洞察和理性思考,超越了传统的两性战争,给我们预言了未来社会两性和谐共融的一幅蓝图,而这将是当代女性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关于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从最初的相斥,到而后的对立统一,其间走过的百年,亦是人类文明史的千年巨献。  相似文献   

9.
刘宇驰 《海外英语》2012,(1):233-234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出色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大量意象传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时至今日,她的这种寻求自我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不依附于男性但又与男性和睦相处的观点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佳状态。展现了作者所理想的两性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海伦·加纳一直追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而不断转变。从1977年第一部小说的发表到2008年新作的问世,加纳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从激进走向淡定,从青涩走向成熟,而加纳本人也在不断反思女性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成长起来,成为致力于建构男女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1.
杨烜 《柳州师专学报》2013,(6):16-18,23
铁凝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部长篇《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体现了其女性叙事从矛盾冲突到冲淡平和,从两性冲突到和谐共处,从困惑焦虑到理性豁达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超越了单一的女性视角,以广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视野探讨着女性解放的可能。这不仅是作家对自身创作的突破,更是女性文学在新世纪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不仅实践了作家的艺术创作理想,而且极大效度地参与了作家探索世界、思索生活的过程。《到灯塔去》所实验的象征主义和其展现的男女两性不同的精神文化在叙述与被叙述、表现与被表现、突出与被突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互为利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95年,联合国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即运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中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探析男女平等口号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性别平等以及性别公正的话语背景,认为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的话语转向,正是人们性别意识提升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观不断被强化,这种话语转向过程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14.
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从追求法律上的两性平等权利到肯定性别差异下的社会性别公正的历程。我国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也经历了从维护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法律权力到把妇女当成了一个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给予性别关怀的跌进,《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就是这一跌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用“同电相斥”效应解释化学实验现象湖南醴陵市一中(412200)何立琳化学中的异电相吸易为理解,如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间的结合等.而用同电相斥作用解释中学化学问题却较少引起注意.本文介绍几种重要典型的化学现象,用简单的相斥原理作出适合中学生知识水平的合...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小说《虹》中塑造了梅行素这一"时代新女性"形象,梅行素在"五四"到"五卅"的历史进程中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但是在其中所展现出的两性观却是畸形的,不正常的。这种畸形的两性观有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它的发展最终导致道德的虚无。梅行素在两性观中强烈的征服欲并没有带来男女两性的民主与平等。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借用雅各布森和戴维&#183;洛奇的理论,试析这位伟大的女性小说家是如何不仅成功地在作品表层糅合了转喻和隐喻这两种叙述语言形式,使其成为一部带有浓郁象征意义的诗化小说,而且在文本深层通过使用这两种语言形式有效地表达了男性与女性所具有的不同认知方式,并使二者之间相互交融,以实现“两性共存“意识。  相似文献   

18.
张秋爽 《班主任》2003,(8):27-27
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法则,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心与心之间的相遇,或相吸或相斥,或激励或疏离,笔者认为应该是取法天然,法无定法吧。具体到一件小事:考试时学生在考卷上给老师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专门性副刊<妇女与家庭>为舆论阵地,关注、记录妇女生活,推动妇女生存状态的改变.<妇女与家庭>积极探寻中国妇女解放的途径,既从两性对立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平等说与人格平等说,又从两性超越的角度提出了社会革命说,从而为中国妇女解放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