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2.
在杜甫的作品中,部分诗歌流露出了“中兴”意识,表达了诗人的“中兴”思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诗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由“致君尧舜”向实现“中兴”的一个转变,他是唐代诗人中这一想法较早和较多的表现者。杜甫“中兴”愿望的表达是多种形式的,他之所以提出“中兴”口号与其自身所信奉儒家思想及社会现状密切相关。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兴”局面不是开元盛世,而是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贞观之治【概念解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常被誉为“∨∨之治”、“∨∨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其中的“贞观之治”尤为后世所称道。“贞观之治”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它出现的原因在于:①唐太宗注意以隋亡为训,正确认识君和民是舟与水的关系。②唐太宗明于知人,善于任使。③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贞观之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①劝农务本,发展生产。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4.
翟宇 《中学文科》2007,(12):134-13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岳麓版比年级下册。对唐朝的历史从第二课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展示了一代王朝的强盛时代。进而介绍唐朝的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和隋唐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中,不知道编者为什么没有把“安史之乱”载入教科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局面,这使得中国在某些阶段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盛世一般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我国古代的盛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  相似文献   

6.
人们称道唐初的贞观之治,常常说因为太宗李世民有了耿直敢谏的贤相魏征。这固然不错。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李世民懂得“人苦不自知”的道  相似文献   

7.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8.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评析何玉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九年义务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课。这节课介绍的是李渊建立唐朝经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这段历史,年代跨度大,涉及的历史人物多,篇幅长并配有七、八幅图画。教学好这节课就...  相似文献   

9.
唐王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是一段负有盛名的封建治世,史称“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盛世的出现,首先是大势所趋,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结果,也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开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贞观年间,唐太宗与大臣们就如何治国安邦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原则和统治思想,有力地促成了“贞观之治”。概要而言,贞观之治的政治精髓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他既是唐王朝的开创者、巩固者和治理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究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世民的用人政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12.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13.
新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了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乐府诗《兵车行》,这是一份“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宣言书。唐代先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可谓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是,封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唐代是辉煌灿烂的一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创立的“贞观之治”(627—649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树立了一座丰碑。贞观之治历经23年;特别是前10年的卓越成就便建起一代盛世,为唐朝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唐太宗虽然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也逐渐骄傲自满、腐化奢侈起来,魏徵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对其分析说:“第一段,以‘同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教参”还附余国瑞先生的文章,其云:“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全文以“思国安”必积德义始,具体阐释“十思”的内涵,“十思”言简意赅,可以概括为戒奢止战、选贤任能、立信崇礼、慎始敬终四大治国理政智慧,为太宗勾勒出一幅文武争驰、不言而化的盛世图景,透过“十思”,我们能感受到魏征为人臣者的治国智慧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李唐王朝建国之初,经过高祖、太宗两朝,社会秩序已基本稳定。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代“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的教训,为了巩固政权,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并抑制世家大族,防止门阀势力,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制;加以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充实府库,遂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之后,高宗李治阇  相似文献   

18.
<正>开元盛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经济的方面,而出现经济繁荣归根究底的原因如下:一、任用贤能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相,因为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公正廉洁,辅佐太宗时都敢谏言,而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们的努力息息相关,玄宗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的人才,他深知"为政之要,唯在  相似文献   

19.
由太宗开启的贞观之治奠定了盛唐的基础,而太宗作为一代领袖,更是盛唐精神的灵魂。盛唐气象的本质特征是开放的心态和奔放的气势,而这点正是太宗对唐帝国作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备课说明 为了使这节内容清晰、结构明朗,我试图对这节课作一番内容结构的重组。大致思路有两个:一是主体内容是唐初四帝的政绩;二是在重点内容“贞观之治”上,以太宗引用荀子语:以古为镜,以人为鉴为主线贯连太宗在这一时期的清明统治。以上意图通过讲课—板书—讨论—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本节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