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冬冬 《传媒观察》2006,(11):18-20
第四次《全国国民问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我国识字阅读率只有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的51.7%下降了3%,比1999年的60.4%则下降了11.7%。从而证明纸质媒介的阅读正与人们渐行渐远已成事卖。一方面,我们端坐在“第一出版大国”的宝座上制造出版业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却有一半以上的识字国民不读书。问题出在哪儿?是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介抢走了读,还是工作生活的压力挤占了我们阅读的时间,抑或是出版业的急功近利、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状让我们没好书可读?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面对国民阅读危机,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6,(5X):4-4
我国电视读书节目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况,其症结何在?李爱晖在《传媒》杂志上撰文认为原因有多方面:1.多元化导致文化迷失。电视读书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状态的共存和博弈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2.多元载体造成形态瓶颈。  相似文献   

3.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国电视台采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据新华社电)习近平主席关于读书这段谈话,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榜样.我们应将读书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需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任务和负担.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读书的好处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4.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读书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己心里有了一个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5,(43):53-53
当我们端起手中的红葡萄酒.我们应该先向谁致敬,艺术家一样的酿酒师吗?还是决定葡萄品种特征的土地)亦或是不可琢磨的天气变化?在葡萄潜世界有这样一个定律,无论多么高明的酿酒师都不可能用不好的葡萄酿出好酒来还有人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每一杯葡萄酒都会把生长的条件一点都不磨灭地封存在酒瓶里.让我们先向富饶怡人又富千变化的土地致敬!  相似文献   

6.
唐永长  陈文扬 《大观周刊》2011,(32):149-149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们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呢?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癖好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新读书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么多年很多事情一直在变化,比如读书,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讲得比较多的是“读书明智,读书明理”,现在则不再谈这些了,一走进书店,各类外语、考试、计算机用书铺天盖地,虽也是在读书,却已是此非彼了,网络的普及使读书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成了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网络时代的来临,带来了许多未知的谜团和求知的新奇,不只是知识分子在思索着这个问题:如何界定读书?纸质时代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网络无限的空间里真的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吗?任何一位爱书者都会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创造和积累了无数睿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垃圾邮件的比例已达65.7%.倘若这个比例按照每个月一个百分点稳定上涨——这正是中国目前的现状,大概到2007年年中.垃圾邮件的比例将占到99%。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收到的100封邮件中,有99封是垃圾.那你还会继续使用电子邮件吗?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06,(12):4-4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像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高科技的传媒取代了以往南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这些传媒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书籍依然是获取资讯和增长理解力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更需要阅读。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报刊与其网络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在我国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在其6000多万用户里,24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占比例高达一半以上。这说明,今天的网络,是青年人的网络。而我国也将在10年内向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推行信息化教育,使所有学生学会使用网络。目前,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网上读书与学习:网络打破了传统的读书学习方式。以前如果想看一本书,需要到书店去购买或是到图书馆去借阅;学习则需要到某一所学校去听教师的面授。而在互联网时代,读书和学习的方式要自由得多,成本也很低。我们可以进入某个图书网站,花很…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国电视台采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据新华社电)习主席关于读书这段谈话,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榜样。他告诉人们,应将读书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需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任务和负担。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增强精神能量。因为能  相似文献   

13.
近水楼台先得月——试论图书馆员读书习惯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图书馆员的读书价值和意义更加明确。图书馆员要率先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终身读书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元兴 《出版视野》2006,(2):38-38
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说,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公认的传统的回答应该是:增长知识,练好本领,打好基础,为建设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我们上小学。进中学,跨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有的甚至在某专业方面小有成就时,才发觉花了十几年,读了各门各类成千上万种教科书及其辅导读物。事实上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或者说在学校所学的绝大多数知识是派不上用场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考虑与市场计算欧定敬放眼当今中国的图书市场,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我们年出书10余万种,已脐身于世界出版大国之列;忧的是,这10余万种图书中竟有94%的品种难以与读者见面,读者一般只能见到6000种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将责任单纯归...  相似文献   

16.
杨荷梅 《大观周刊》2012,(51):301-302
语文要别的的读才能品出文章的意境.多读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绽放光芒呢?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在《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所做的题为“你怎么看待保健和养生方面的书籍?”的问卷调查中,总共有1436人参与调查,对这类书表示“完全没兴趣”的仅有250人,占到总数的17.63%,余者均表示看过、或有意观看这类书籍,其中有7.33%、即104人表示“对这些书本作者很了解,买了好几套这类书”。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人口构成中.0—14岁的少年儿童占人口总数的22.89%。如何做出这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节目。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习惯、良好的情操。是一件关乎祖国未来的大事。少儿电视节目跟其他节目有什么不同。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有哪几种类型,作为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已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就拿电视来说,目前我国约有3000个频道,观众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180分钟。其中更换100次频道,这就意味着观众注意力高度分散。电视媒体竞争,新闻无疑是主战场。那么,电视新闻大战,以何取胜?有什么东西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电视新闻上呢?当然有许多东西有许多办法,但有一种稀缺的新闻资源很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那就是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不可预知性”。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相似文献   

20.
挥去“受害者”梦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7年的改革开放.让古老的中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中国所进发的活力与潜力让世人刮目相看.而世界也向中国投以关注的目光:中国.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它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世界?中国日益体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中国在国际冲突中积极斡旋.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也日益呈现出关怀世界的博爱精神。 然而.历史与现实、成功与挫败的碰撞与交织.让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时出现迷惘。文明古国的荣耀让我们骄傲,而近代史上整整一个世纪的丧权辱国,又让许多人至今仍然无法摆脱一种耻辱感和挫败感。其极端的表现方式.就是一种受害者心态及其衍生的极不理智的、盲目排外的情绪。此外.经济的繁荣也会让我们忘乎所以.盲目贪大求全.却不理会这种“大”和“全”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中国与世界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何作为一个自信的、负责任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肩负起和平与发展的使命.与世界共同成长.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