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大纲》第五部分要求:学生要“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仔仔细细地读”,当然就包括读课文(或材料)的注释。课文注释,重要的地方才注,疑难的地方才注。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会考中,课文注释部分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试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课文注释。例如,198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三题,要求指出下列成语典故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人教社不同版本对"惩创"均有解释,但不尽相同:2004年6月第一版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的注释中对"惩创"的"创"字作了注音,注为"chuāng",这个注释一直使用到2007年初;2007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的注释中对"惩创"的"创"字重新作了注音,注为"chuàng";2010年6月人教版对"惩创"只是解释了意义,对读音未作任何标示.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4.
中学课文《孔雀东南飞》(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在注释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漏注"——某些十分重要而且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实词,在课文注释中未得到重视。现订补于下,以就正于方家。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年少时结为夫妇,相亲相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原则顾之川给课文作注释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语文教材编写中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有关报刊上对语文教材的批评,多数都是针对注释的。然而,注释有哪些原则?哪些应该作注,哪些可以不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在长期的教材编写...  相似文献   

6.
朱绍禹先生说:“给课文作注,要注得准确无误,就要求编者是造诣深厚的语文学家;注得适应教学需要,就要求是精通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育家;课文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又要求编者是个杂家。”应该说,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内容准确,安排严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综观我国以往语文教科书的注解,在“授知”方面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有题目解释、作者作品介绍、字词音义的注释,还有典故的介绍等等;在“助读”方面,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也是较多的一种是在课文的“预习提示”或“单元导语”中给出,第二种是对课文采用加注加评的方法。这样的注释,离真正…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教学《与陈伯之书》这篇课文时,深感有五处注释有研究商讨的必要:第一处是教材328页上的注释(14)〔奔亡之虏〕、第二处是331页的注释⑨〔恶满祸盈〕、第三处是同页的注释⑩〔理至燋烂〕、第四处是329页上的注释①〔去就〕第五处是同页的注释⑦〔赦罪责功〕为探讨的方便,笔者对上述五注依次称它们为:A 注、B 注、C 注、D 注、E 注。对词语性的注释,笔者以为基本有两点,即首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多的注释值得考究。对这些注释的考究,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准确把握,也事关学生对课文的精到理解。本文从注释简而不明、解释错误、当注未注、并列有争议的解释,未明确四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注释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必修本)语文第三册课文《孔雀东南飞》是传统名篇,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文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不揣谫陋,以俟方家指正。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教材注释为:“古时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例如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似欠准确。课本编注者把“结发”同古代男子“加冠”、女子“及  相似文献   

10.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12.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本是写作的"聚宝盆"。俗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在平时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这是一条很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教材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文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朱绍禹先生说:“给课文作注,要注得准确无误,就要求编者是造诣深厚的语文学家;注得适应教学需要,就要求是精通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育家:课文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又要求编者是个杂家。”应该说,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内容准确,安排严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17.
入选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对于语文教师从事教学起到了很好作用,是教师备课、教学必须参考的重要材料。应该肯定,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多数注释是可靠的。但是,毋庸讳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尽管不断修订,远未臻致完善的程度。只要备课用心钻研,时时可以发现一些败笔、疏漏。对此,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予以纠正、补充,切不可盲目依从,尽信其注,甚至奉之为金科玉律,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五种类型。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每种类型但举一例说明之。第一,由于入选课文…  相似文献   

18.
<正>《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文中有"前辟四窗"一语,对句中的"前",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明确注为"前:指阁子的北面,因这个阁子是‘北向’的。"另有柳振华在2012年第8期的《语文教学之友》上发表的《"前"指"北墙"还是"南墙"》一文,否定了吴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一书中把"前"理解为"南面"的  相似文献   

19.
每篇课文前都有"课文提示"(又叫"课前提示"),它是编者精心编写的、对学习课文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豆腐块"。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它没有足够地重视,一般只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丁向阳 《现代语文》2010,(11):153-154
注释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材编写中很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语文教材编写专家黄光硕先生在其专著《语文教材论》中说:“课文注释要准确、明白、易懂。每条注文,都要有所据,查考准确,不能有半点含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