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最早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且比较完整地对“一国两制”的涵义作出科学的阐明。邓小平同志对“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解决祖国统一的新方略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尊重港澳台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赞扬邓小平提出“一国两的制”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时,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方法论前提。“古今中外法”对邓小平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就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古今中外法”的运用的结果。当然,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不是对古今中外历史的简单照抄。  相似文献   

3.
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以来,理论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或认为这是邓小平首创,史无前人;或认为“一国两制”、“一国多制”中国古已有之。这里仅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国两制”与邓小平的“一国两制”①加以对比,旨在说明后者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现代史上,...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王家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①这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香港回归,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起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和平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一国两制”构想源于和平统一思想,且二者在思想基础,选择和平方式的出发点,祖国统一目标实现上强调主权原则和爱国主义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同时,“一国两制”构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新中国对香港特殊政策的历史演变,跨越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前夕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并在此后成功地实施了“暂时不动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创造性地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的核心内容是保持香港回归以后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同时坚持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付诸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缅怀邓小平同志的日子里,我对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道路。这一重大的创造和历史性抉择一经提出,十几年来,在祖国大陆,在台湾、香港、澳门,在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中间,不断深入人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受到世人的普遍尊敬;他所设计的“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蓝图,受到国人的热烈拥护。“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把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述了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但富有创造性,而且是一个科学的抉择。文章认为,“一国两制”构想从实际出发,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和客观要求,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时代发展高度正确处理两种制度的关系,充满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思想是邓小平的重要理论,着重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内涵;“一国两制”是法律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法律制度上的理论创新两个方面,阐述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在法律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述了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但富有创造性,而且是一个科学的抉择。文章认为,“一国两制”构想从实际出发,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和客观要求,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时代发展高度正确处理两种制度的关系,充满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秦国以法家的赏罚理论为指导制定国策,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终灭六国.秦统一后,继承了法家不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加之专任刑罚,阶级矛盾激化,以致速亡.秦因法家思想而兴,也亡于法家思想.从秦运用"刑德二柄"的法家思想及专任刑罚到汉代采用礼法并用的"霸王道杂之"的转变大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这近百年的时间可以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大变化时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汉两代统治思想变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论来源于实践 ,“依法治国”思想最终来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 ,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我们从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稳定的思想论述中都可以发现“依法治国”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执政为民,就必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则要以执政为民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高等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增强高校创新意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全面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辽朝殿前都点检是穆宗时设置的,为殿前司的长官,是契丹族统治者接受汉制影响,为了加强皇权,借鉴汉制,对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宿卫旧制进行改革的结果。就其隶属机构和职能设置而言,与中原汉制的殿前都点检毫无二致。但在任选者出身的本族化、家世的显赫性,以及卸任后转迁官职的重要性等方面,又显示出契丹族所固有的游牧政权特色。因此它是契丹族统治者为适应封建化的需要,对原有行宫宿卫官职进行汉化改革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6.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以"篡位者"、"阴谋家"、"虚伪阴险"的形象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在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权思想光辉。无论是在他身为草莽之时,还是在他登极宝殿、君临天下之时,他都是一位人权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殷商已有“德”的概念。从周公颁布的话命中更明确体现了德治思想。《左传》中,德治思想已形成了较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作始终把德治思想视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治国修政的思想支柱;荐才立身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8.
儒家德治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它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尤以"为政以德;贵在修身;民本思想;教而后刑,德主刑辅;尊贤使能"等最为经典。但儒家德治在今天也有其内在局限性,我们应当以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它。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统一后的主体),而在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共同存在、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这是两种制度在一国之内的和平共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平共处思想首先是由列宁提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领导人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其应用的范围扩大到处理相同制度国家间的关系;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到一国之内,发展突破了列宁、毛泽东的和平共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理念治国与制度构建实现通融与结合,是政治明走向理性的标志,也是现代国家良性运转的基本前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赂,表明国家运作模式的理性选择,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制度之治;“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内涵于法治建设中;同时“三个代表”的理论品性决定其离不开法治,法治是实践“三个代表”的保障手段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