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2.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年~2018年5~9月青海地区50站A资料和地面灾情报告资料,分五个区(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统计青海高原强对流个例,分析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冰雹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冰雹高发区,但直径较小,主要为弱冰雹;雷暴大风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雷暴大风高发区,五道梁是极值中心。(2)时间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近年有多发趋势,集中在7~8月,70.9%的站次均发生在16:00~24:00;冰雹近年来呈现逐渐减少趋势,极值出现在6月,91.4%的站次均发生在12:00~19:00。雷暴大风具有三峰型,主要活动在5~6月,89.1%的站次均发生在13:00~19:00。(3)对比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高原冰雹、雷暴大风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于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降雹峰值出现在6月,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1年7月24日—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天气发生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属于冷涡(槽)型,高空槽长时间影响锡林郭勒盟地区造成的。暴雨区上空整层湿度较大,LCL高度较低,暖云层达到3 km左右,易出现短时强降水;Cape值较小,0℃层和-20℃层位置偏高,中层有干空气侵入,垂直风切变指数较小,不利于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物理量场分析结果与暴雨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气象,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本文对冰雹、飑线、龙卷几种少见典型的强对流天气出现时的观测、发报等地面测报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流程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MICAPS系统所提供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11日发生在日喀则市区的短时强降水、雷雨冰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动力热力条件、地面气象要素的响应变化、卫星云图以及雷达回波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区域,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原切变线,孟加拉湾热带低压外围云系所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给强对流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物理量场、地面气象要素、卫星云图以及雷达回波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18)
人工影响天气属于危险系数较高的野外工作,防雹天气过程的天气常伴随强雷电、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及局地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现场指挥员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必须在批准的作业空域和作业时限内,应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作业效果安全、有序、高效。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区域站资料和锡林浩特、张家口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11日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短时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本次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以期为今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一定的指导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对比分析了2013年8月10日和2014年7月25日青海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演变。结论如下: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分别是在高空冷槽和高空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过程中高空冷平流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在500h Pa有冷槽的形势下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更剧烈。高空冷平流叠置于低层暖平流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高低空温度平流中心的配置区域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较强的CAPE、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层大的θse条件下利于出现强冰雹。-20℃与0℃层间的高度与冰雹直径有密切关系,当此高度小于3km时易出现大冰雹。温度、风向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之前和之后有明显变化。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是引发局地强对流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中对流发展旺盛,出现多单体强风暴,回波强度均超过60 d Bz。冰雹发生前都出现VIL骤增。两次过程的对流尺度、ET和VIL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7年8月5日MICAPS资料及自动站资料,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500hPa蒙古冷涡底前部,850hPa上低压区和温度脊影响,"人"字形切变线位于中蒙边境上,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温、高湿相叠加,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条件;地面辐合线和负3小时变压中心区对强对流天气产生触发作用;冷涡云系旋转东移和河套南部地区的高空槽云系共同作用,造成此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TBB梯度是指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冰雹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2007年7月22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为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冰雹的短时预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6月24日~28日锡林郭勒盟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23日~26日强对流活动频繁,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形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27日~28日产生了区域暴雨天气,贝加尔湖的高空冷涡分裂出来的冷槽、700hPa南支气流及河套倒槽的建立是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5年-2000年梅州市七个县市气候资料,对大风、冰雹、雷暴和暴雨4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年际变化明显,以4.6站次/10年的速率减少;主要发生在3月-9月,呈双峰变化,主峰在7月份,次峰在4月份。冰雹天气共发生21站次;季节性强,多发生在3、4月份,占冰雹总站次的81%。雷暴年际变化明显,以5.5日/10年的速率减少;多发生在4月-9月,呈单峰变化,最多在8月。暴雨日年平均4.4日,年际变化较大,多发生在3月-10月份,呈双峰型变化,8月最多;大暴雨发生在5月-10月,8月最多。  相似文献   

16.
利用Micaps、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6月25日锡林郭勒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受高空槽和低层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具备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合抬升条件等使强对流得以维持发展,分析雷达资料可知,前期65 dBz的强回波,较强的环境风切变等特征指示冰雹天气的产生;后期的强回...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8.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18日乌兰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的背景下,其外围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为西藏西部及青海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原地区的地表辐射加热也促进了低层的能量积累;西藏西部、青海南部地区午后形成的对流云,随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造成了海西中东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