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阿拉比>里,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充分运用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将运用乔伊斯对"精神顿悟"的定义,通过对"精神顿悟"手法特点的阐析,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阿拉比>里的"精神顿悟".在<阿拉比>里,少年"精神顿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少年"自我意识"逐步苏醒的过程,同时也是幻想破灭、认识现实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死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都柏林一场圣诞晚会期间发生的故事。乔伊斯在小说中运用“精神顿悟”这一艺术手段,深刻展现了爱尔兰人精神层面上的瘫痪状态,凝聚了作者对处于瘫痪、麻痹状态下的爱尔兰人的痛切感悟。在精神顿悟视角下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可以加深读者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反映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瘫痪状态。作品运用精神顿悟手法,使这一主题得以充分展现。乔伊斯在爱尔兰精神解放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通过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触发了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这种精神顿悟是一个逐渐酝酿的过程,三住爱尔兰女性的作用恰似加布里埃尔精神上产生化学反应所必需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钱睿含 《海外英语》2012,(14):184-185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在经过漫长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爱情之梦以破灭作结。乔伊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精神顿悟"去阐述他的美学艺术,并且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微妙写实"手法,展现出《阿拉比》中的作品客观性及主人公的精神顿悟,从而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带给人们淡淡的忧郁气息,以此证明了乔伊斯"于微妙中见真实"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集的第三篇《阿拉比》叙述了一个初涉人世、陷入情网的少年的心路历程。詹姆斯·乔伊斯应用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天主教会的衰败,其独特的“精神顿悟”手法让主人公从理想的爱情中觉醒。  相似文献   

7.
"顿悟"本是宗教术语,后来乔伊斯把该术语用于文学领域.乔伊斯以"顿悟说"来解释艺术创作阶段中的一个审美过程.这里着重探讨了"顿悟说"的由来、创立及其客观现实性,强调了"顿悟"在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通常打破传统的时间或空间发展的顺序,放射出既是客观化的、也是主观化的审美意象.乔伊斯身体力行,在《都柏林人》中将"顿悟"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8.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用以反映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这一技巧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也得以充分体现。作者通过巧妙使用“精神顿悟“,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且使故事的主题更加明确,从而使读者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9.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本文具体分析了"精神顿悟"在<死者>中的运用,引导读者对其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10.
以乔伊斯的《一片浮云》和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写作技巧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两者皆由外界事物引发,反映人物的心理瞬间,促成人物的顿悟和意识的流动。其不同点在于“精神顿悟”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重在揭示社会背景,而“重要瞬间”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无关,重在抒发个人的人生瞬间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