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阐释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形成了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的权力理论及思想。立足现实,文章从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完善践行马克思群众观制度机制、创新践行马克思群众观方式方法三个方面创新运用马克思群众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根基,是如何处理好党群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自觉性,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地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更加关注人民群众观的发展由来,关注对马克思著作中有关人民群众观点及思想的梳理,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创新与传承,并实现为社会谋发展、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目标。在新时期探讨并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对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含了丰富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受益者;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力量无限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给高校辅导员工作以巨大的启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民群众的概念,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新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使我们更加注重对马克思著作中有关人民群众观思想的梳理,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人民观思想的创新,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群众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群众观可以概括为“三论”。 一、群众首创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毛泽东同志也曾精辟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群众观的内涵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位,视人民群众利益为至高至上,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的主体,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邓小平的群众观扬弃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继承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群众观包含丰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思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根本内容;人民群众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重要内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和民族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有重大而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质是浓缩了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客观规律,确证并倡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我们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功能,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应该进一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和创建新的实践路径和工作方法,积极而又深入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因此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党的基本群众工作经验,牢记宗旨、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群众路线,既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艾思奇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深知在旧中国只有中国人民才是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真正力量。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思想武器,他从实际出发,潜心研究,发表了《大众哲学》,体现了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积极实践。我们党要长期执政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必须认真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化人民群众是发展主体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诸多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密切联系群众、实行民主集中制和“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等一系列执政党建设思想,为我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其理论定位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生命线。我们从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是:党员干部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动人民的奋斗热情,以扎实稳健的惠民措施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以党群建设激发群众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人民政府)及其各级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科学阐明了的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弄得很清楚,尤其是没能得到正确处理。而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切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同志,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总览其一生著述,这种群众观点贯穿始终且着墨较多。其群众观的丰富内涵是: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刘少奇提出,要在每一个党员中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尊重群众,信任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观点。这种正确的群众观对于当前形势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共产党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依据“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突出两个“人”,即执政者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此,一方面要提高执政者的素质,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有关论述是江泽民新时期建党学说的理论生长点,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历史性课题,是江泽民构建其建党学说的历史起点,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变迁,以及对其深层次原因的准确把握,使得江泽民同志对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为关注。江泽民新时期的建党学说正是在保持与客观现实历史发展进程一致性的原因则建立起来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泽民新时期建党学说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政党必然存在的根据在于是否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坚持群众史观,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出了新的贡献。他不仅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成功地解决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及对待领袖功过的问题,开拓了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