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活着》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小说,主人公福贵经历了重复式的死亡,但珍贵的亲情,人性的善良,活着的信仰却构成了《活着》的感情基调,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绝望的不存在",可以感受到福贵用"温柔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过与鲁迅笔下悲剧人物祥林嫂悲惨境遇的对比,更能够体现出《活着》中温情的独特性,以及这种温情在福贵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活着》是余华著名的小说之一。本文解读了余华作品《活着》中体现的自民国以来几十年的中国人民生活的变迁。作者通过描写福贵这一小角色一生的坎坷人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历史变迁,诠释了"人与活着"这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苦难人生,面对苦难,主人公所体现出的更多是超越之后的宁静、宽容与大度。同时,在苦难主题的背景下,《活着》引入了另两条叙事线索,即“温情”和“审丑”。“温情”为福贵的苦难人生点缀上一片绚丽的色彩,并造就了福贵的韧性;“审丑”则另辟一副丑陋不堪的景象,直面残酷的现实,还原了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勇于活着     
在音乐剧《汉密尔顿》中,华盛顿对汉密尔顿说:"Dying is easy,son,living is harder。"(死去是很容易的,孩子,活着才更难。)汉密尔顿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而活着,成为美国国父,又在一场决斗中为了自己的信念而赴死。而福贵呢?他没有所谓的远大目标,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越活越没出息"。《活着》的最后,他在黄昏中渐渐远去。福贵是怎样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相似文献   

5.
《活着》通过一名叫福贵的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以一种叙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6.
《活着》一转余华前期的冷漠叙事风格,对主人公福贵苦难命运的展示中注入了无限温情与思考。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观引导下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人物们依靠死亡从沉沦状态完成觉醒,又从忍受苦难到乐观执著地走向"向死而生",二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独有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8.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电影版《活着》和电视剧版《福贵》都是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故事原型改编的。电影的叙事主题是活着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既有活着不易,也有可贵的人性。电影的叙事策略张力十足,扣人心弦,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张力不足,平实舒缓。电影的细节描写很少,电视剧的细节描写处处皆是,生动具体。电影的人物塑造符号化定性,电视剧的人物塑造立体丰满。电影呈现出来的是表现性质的内容,电视呈现出来的是再现性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易烊千玺曾在2018年发起"18岁读的书"话题活动,并在微博晒出自己阅读余华的作品《活着》以及读后感:读《活着》就是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习惯于接受失望,等时间淡了悲伤。苍凉难耐么?尽是人生。次日,余华得知易烊千玺十分喜爱《活着》这本书,便给易烊千玺与年轻一代读者写了一封回信,信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被莫言称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就《活着》而言,是一部创作过渡时期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的特征的作品.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败家,失儿,失女,丧妻等种种悲剧,种种打击。但福贵仍然坚忍的活着,他告诉我们,绝望不存在,因为它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后半生厄运连连,死亡和灾难时刻伴随着他,可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没有被苦难压倒,没有以死来逃避非人的生活,而是乐观地活着。为什么他能不死而活下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间的温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使然。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他的生存可以上升为一部生存寓言。从福贵的身上,可以学到面对苦难时的方法和态度:承受与乐观。他是现代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的一个很好范型。  相似文献   

14.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有悲剧性的,《活着》是有悲剧意识的,这一悲剧意识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性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15.
余华在《活着》中描写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平实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看似残忍,但却传达出积极的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余华在《活着》中描写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平实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看似残忍,但却传达出积极的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以一种悲凉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福贵长达50年的人生历程。对于主人公福贵命运和人生境界的叙述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福贵精神即以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的劫难,以一种顽强隐忍和自我鞭策的精神来处理人生之厄,这种精神具有极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以一种悲凉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福贵长达50年的人生历程。对于主人公福贵命运和人生境界的叙述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福贵精神即以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的劫难,以一种顽强隐忍和自我鞭策的精神来处理人生之厄,这种精神具有极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所有亲人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是主人公福贵面对的残酷人生,他们曾经承载了他对生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却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和无常里往生。面对残酷的命运,福贵异常坚定地保持了对生命的执着。那份执着既来源于他生命的张力,更是因为爱的救赎。其实何止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也都因为爱和善良获得了生活的勇气。一、生命的韧性  相似文献   

20.
《活着》是余华先生于1992年完成的一篇家庭悲剧小说,他运用日常化的语言,近乎克制地将福贵一家误导的命运、悲惨的生存境遇铺陈在世人面前,笔触无不浸透着苦难的因子。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的情节整合论以及情节论中的"突转""发现"分析《活着》中福贵亲人接踵而至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