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新闻写作的细胞,新闻报道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更取决于语言的应用。记者采集到了好的新闻事实,只是成功了一半,还需要用好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留下的许多诗词佳句,不仅论述精辟、富于哲理,而且文辞优美,描绘生动,音调铿锵,  相似文献   

2.
搞专题调查首先要解决的是调查什么问题,只有解决好调查专题,选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写成文章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共鸣,工作才能有成效。本人认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将下面四类问题作为深入采访调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4.
要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必须掌握大量、生动、真实的新闻素材;要获得这些素材,作者必须深入现实生活去挖掘,而要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挖掘反映时代精神主题的素材,作者必须讲究采访技巧,才能获得好素材,写出好新闻。《现代汉语词典》对"采访"的解释为:搜集寻访,调查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是靠语言来工作的。如果语言贫乏、枯燥,就不可能写出生动深刻的好文章来。要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就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要向外国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群众语言朴实、简炼、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劳动,群众喜欢看,喜欢听,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莫智深 《视听》2016,(7):70-71
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每一篇新闻稿件的出炉,都离不开记者前期的深入采访。记者在采访一线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所使用的声音、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采访语言,采访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在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采访人正确、恰当地运用好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和质量。文章试就电视新闻采访中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合理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8.
穆青同志很早就提倡记者写视觉新闻,可是在我们的报道中,视觉新闻的比重却很小,好的视觉新闻更是寥寥无几。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宣传方法、宣传作风亟待改革。一个记者不走出编辑部的大门,靠在办公室打电话、编现成材料,如何能写出视觉新闻?有的即使下去了,不到群众中深入采访、仔细观察,抓不住生动引人的镜头,同样也写不出群众所喜爱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谈怎样深入采访的生动实例,值得一读。初进新闻圈的人,好以笔杆子自诩,对写作技巧看得很重。其实,写作技巧同采访比起来,采访要重要得多,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实践也证明,许多反映重大事件的新闻名篇,首先功在独具慧眼、深入挖掘上。我们转载此文,旨在引起对采访的重新认识和勇于实践,也期望能有更多更生动的采访实践体会文章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提问、采访对象回答是采访活动的主体。记问得好,采访对象答得妙是采访成功的基础。因此已有许多章就提问的形式、方法、技巧等做了详细深入的探讨,而对提问的非语言因素涉及较少,要想好的问题带来好的采访结果,除了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因素,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如提问的表情、语气,甚至伴随的动作等。  相似文献   

11.
来料加工PK深入调研;技术化处理与采访基本功过招;所谓专业主义与职业操守较劲……一位老记者对当下新闻生产中采访不扎实、作风飘浮的现象很是感叹,媒介不论怎样旧貌换新颜,也不能丢了采集新闻的原点——深入现场调研。调查显示,在全国主要新闻奖项中获  相似文献   

12.
杨晓英 《新闻窗》2012,(2):15-16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广大编辑记者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改革开发前沿,深入到生产生活一线,深入到街头巷尾,车间厂房,田间地头与老百姓面对面零距离采访,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文风更加生动鲜活,回应群众关切,与群众心心相通,  相似文献   

13.
一、好的新闻标题力求个性化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以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事件当中,体验被采访人的感受与情绪,并通过视听语言符号传达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采写都有好处。作为地方基层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采访路线。我们常说,新闻要言之有物、要有细节,如果不深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去进行真实的体验,何以做到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12,(10):23
9月6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视频动员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新闻宣传战线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用基层鲜活实践成果反映社会进步,用群众身边生动事例展示发展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热潮。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中宣部组织了由中央6家主要新闻媒体组成的百人采访团,分赴全国各地,深入采访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有幸参加了这次重大采访活动,并担任第十组组长。  相似文献   

17.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追踪》专栏,是河北日报的一个舆论监督栏目。自1997年年底开办以来,它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大局观,从读者来信来访反映的实际问题中,选取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采访,追踪报道。其突出特点是,每一被报道的事件都有始有终,有一个读者较为满意的结果。因此这个栏目得到读者的关注和赞赏,在去年河北日报开展的请读者评好稿、好专栏、好专版活动中,屡屡上榜。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广大群  相似文献   

19.
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充满生活气息呢?①平民视角看事物———将自己的视角“下移”,力图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性和服务性,并从中引出指导性;②以小见大抓事物———“小”既可以是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一个生活的细节,这些因素都是具体的、实在的,所以具有现实的特征,洋溢着生活的气息;③语言通俗写事物———从受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写报道,力求深入浅出;④深入实际访事物———深入采访一线,可以捕捉到具有现场气氛的真实具体的事实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可以知晓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可以对经济现象或事件有更深入的透视和剖析,可以学到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较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实践证明,深入农村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