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满汉全席——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  相似文献   

2.
刘洁 《甘肃教育》2014,(21):46-4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学段称之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之为"习作",第四学段称之为"写作"。称谓不同,作文的性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的作文起点从"写话"开始,第二、三学段进入练习作文阶段,即习作,其性质是练笔,不是创作。因为是"习作",所以在内容上要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  相似文献   

3.
李娜 《课外生活》2008,(11):20-21
<正>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而三年级的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的创作,而是一种书面的表达练习,只要求我们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就行了。  相似文献   

4.
正一、关注写作内容"儿童本位"下的习作指导,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既要有童心,又要无痕。"有心"指的是教师在指导习作过程中,明确习作的目的,掌握本次习作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无痕"是指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写作的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要让学生写真实的事,写自己的话。所以,教师与其在"怎么写"上滔滔不绝,不如"默默无闻"地把精力花在"写什么"上。教师不妨  相似文献   

5.
<正>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写作文对少数小学生来说易如反掌、如鱼得水,而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是件很头疼的事,别说把习作写好,就是能写出来,也像挤牙膏一样困难。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要让小学生写一篇习作,首先要考虑的是立意,这需要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然后考虑的是文章结构,之后才是字词句。  相似文献   

6.
陈亚 《快乐阅读》2011,(18):96-97
提起写作文,大多数学生遇到的难题就是"没有内容"可写,因此许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甚至是流水帐。那么如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呢?我作了如下几方面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多读多练,掌握习作技巧常言道:"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小学生阅历浅,见识少,跟他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生作文的重新定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作出了新的界定——小学生作文 ,即习作。所谓“习作”,就是“练习”。也就是说 ,小学生作文不仅仅是小学生学习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心声的练习阶段。《标准》降低了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 ,它不要求小学生习作有更深的立意、高超的技巧 ,只要求他们能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按照一定顺序 ,通通顺顺地写出来。这里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过去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太高了。不是吗 ?我们曾有意无意地拔高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 ,特别是到了高年级 ,变相地要求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小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知道"写什么",其习作大都"篇幅简短、内容单调、空洞无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主要原因就是"无事可写",更不知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笔者认为扩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对扩写训练需遵循的原则及常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满汉全席"--"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有了这些丰富的营养大餐,还用担心学生不成长吗?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目前,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不高,小学生大多谈习作色变,因此要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我们首先要着力解决好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写出个性来,写出真情实感来,写出创意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小学习作课堂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杨建滨 《成才之路》2014,(29):97-97
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如何,关键看他能否写出好文章,因此,写作教学是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是学生进入写作训练的起始阶段,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可急于求成有些老师在学生初次训练时就让他们写完整的一篇习作,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描写具体等,过高的要求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有"阅读期待",何为"阅读期待"呢?是指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等激起学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将“作文”改为“习作” ,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 ,既不是成人的写作 ,更不是文学创作 ,只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 ,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根据这个精神 ,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向学生贯彻“习作”的真实意义 ,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事 ,做一个诚实的人。首先 ,我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 ,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我告诉学生作文就像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阅读图书一样平常 ,就是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它的材料来自实实…  相似文献   

13.
(接第二期)即作文 ,修订版《大纲》改称为“习作”。如果用修订版《大纲》与试用版《大纲》(以下简称原《大纲》)相比 ,作文这一部分恐怕是变更最大的一部分。具体地说 ,修订版《大纲》较原《大纲》作了如下“修订” :第一 ,淡化了文体。首先 ,修订版《大纲》将“作文”改定为“习作” ,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习作 ,既不是成人的写作 ,更不是文学创作 ,只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 ;其次 ,修订版《大纲》不再提“以学写记叙文为主” ,只是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另外 ,修订版《大纲》对学写应用文的要求 ,只…  相似文献   

14.
黄朝霞 《教师》2011,(31):75-77
所谓“后习作教学”.是指把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命题之后。它通常表现为:命题一指导一批改一讲评。这种习作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等指导。总是揣摩出题人要我写些什么,怎样写,让学生钻进老师命题的框框里去。 “前习作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  相似文献   

15.
吴琳莅 《教育教学论坛》2014,(9):216-216,195
本人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总认为:习作是语文这门学科作为工具性的体现,然而,习作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没有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写不具体"。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特点:泛泛而言、言之无物、语言缺乏可感性。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创设情景,致力引导学生回忆画面,写出当时的五官感受是指导学生习作写具体的有效的方法,从而让小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目标设定中,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源泉。对于学生的习作,用挑剔的眼光放大他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眼光去挖掘他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后者却让学生的习作兴趣越来越浓。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着重开放学生习作赏析的形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的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但是实际的语文习作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既有教师教学中的失误,也有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在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上切实提高语文习作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一、作文首先是认识的事 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低段称为"写话",中、高段称为"习作",到初中才称为"写作".也就是说,小学生习作只是一种练习.是儿童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而进行的练笔.  相似文献   

19.
许龙游 《中国教师》2009,(Z1):320-320
<正>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本身是一种成长,是"积蓄"后运用的过程。而积累的多寡、感悟的深浅,将决定学生写出的文章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故此,小学生的作文便称为习作。既然是习作,那我们就应该多寻找其闪光点,以激发学生写  相似文献   

20.
于强 《小学语文》2014,(7):34-36
写人的习作重在写出人物的特点。只有当人物特点被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这一个”,人物形象才算是被写活了。而小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恰恰是无法将人物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即使写出来的事例很具体,但人物形象总是呈现出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对此,我们总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学生的语感不强、描写不够生动等一些能力和技巧的不足上。诚然,这些原因在一些学生身上固然存在,但这并不是导致学生习作集体“失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