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问题介答     
问:眼内形成的物象是倒象,为什么我们在看东西时是正的? 答:外在物质世界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感觉,并不是单由周围感受器完成的。旧的感官生理学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忽視了这问题,它把感觉变成为与大腦皮层没有联系的感受器生理学了。因此过去旧的感官生理学所搜集的研究材料,主要是物理学方面的,并不是生理学方面的。巴甫洛夫借助条件反射方法,証明了腦不仅是思维器官,而且也是感觉器官。他把周围感受器部分、中  相似文献   

2.
<正>1问题王彬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有意识握拳和踢腿等没有明显的感受器感受刺激,都是大脑直接支配的运动。那么,上述活动是反射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反射活动一定需要感受器参与吗?夏献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那么"基本方式"是什么意思?师永军意识是由刺激引起的吗?除过反射这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外,还有其他方式吗?  相似文献   

3.
<正>1问题王文芳[山东省阳谷第三中学(252300)]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P.16:"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通常"的意思是还有特例,这个特例是什么?王甫荣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P.2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通常"二字,是不是教材  相似文献   

4.
风之色     
风有没有颜色呢?翻查科学词典,得到的答案是:风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风,只是冷热气流相遇形成的空气的快速流动罢了。只有它含有杂质时,才会有颜色。但我觉得并非如此。当我闭上只能看见现实的表面的双眼,打  相似文献   

5.
一、弄清活动目的 开展有效的科学课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弄清教材安排的每一个活动的目的。例如《温度和温度计》一课,有些教师没有明白教材安排比较4杯水冷热的意图,机械地按照教材开展比较4杯水冷热的活动,结果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重点教学内容反而赶进度,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开展探究。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家发现,蜘蛛视力极弱,几乎是瞎子,又没有嗅觉,它怎样知道昆虫落网,然后以迅猛之势扑向猎物呢?原来,蜘蛛大腿上有灵敏的"震动感受器"。生物学家透过电子显微镜发现,蜘蛛肢体内有一种弹  相似文献   

7.
一兴奋,在外界物体的动因刺激感受器的时候,进入大脑皮层,由於它在头脑里再生物体完整的形象,予以感受器相互的影响,这样按其不同的性质作用於感受器。  相似文献   

8.
问:什么叫温度?答: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注意不是物体的冷热叫温度.物体的冷、热、温、烫是人们的感觉,可以用来形容物体的冷热,但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蛀书虫,虫如其名,喜欢待在旧书里。它们的眼睛构造非常原始,只有一些感受器,有些蛀书虫甚至没有眼睛,只能依靠皮肤下的感受器探测光线。所有生物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进化变得非常完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显现十分美丽,很有科学价值,而且极具美感。飞蛾的眼睛很大,几乎覆盖了其相对较小的整个头部。在微弱的光线中,飞蛾也能看清物体,因此它们能在黑暗的环境中活动。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周围世界及对自己的了解都是通过某种感觉器官得来的。英国哲学家乔治·洛克在《人的思维实验》一书中指出,“没有感觉就没有理性。”这一原则成了感觉论的奠基石。到了20世纪,列宁指出: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形式,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了解物质的形状、运动形式,感觉是由运动着的物质对我们感官的作用引起的。 一般认为,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觉又包括接触觉、压觉、热觉,冷觉、痛觉等。据统计,一平方厘米的皮肤上有110—200个痛点,12—15个冷点,1—2个热点,25个左右接触压力点和25个左右接触觉点。它们是根据身体的部位而分布的,身体各部位的点数是不等的。接触觉点在手指端部相当多,因此,手指的感觉比手的其他部位的皮肤灵敏。视觉是通过视网膜锥状细胞来实现的。外感受器官(外感受器),分为末稍感受器(视觉、听觉、嗅觉)和接触感受器(味觉和皮肤感觉)。  相似文献   

11.
闹闹 《孩子天地》2013,(4):24-25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着许多的功能,包括防止病毒的侵入,并且还能提供周围环境中的重要信息。皮肤是通过数百万感受器细胞来实现这些作用的。那些感受器细胞可以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刺激——从轻微的触碰到尖  相似文献   

12.
基于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探索冷热媒介的新视角,得出区分冷热媒介的新准则;并探讨新视角下冷热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使媒介在教学中合理发挥其作用,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1.冰比水冷 剖析:错.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温度的概念.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因此,说一个物体是冷还是热,应该看物体温度的高低,温度低的物体较温度高的物体冷.自然界中存在着同温度的水和冰。上述结论中没有明确水和冰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看到一则报道,关注的对象是角膜捐献者。廖群,24岁,因患有白血病在家乡静养。她说有很多事想去做,但可能无法完成了。不过,她还是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捐献角膜。“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去看我没有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冷热媒介的角度对教学中常见的媒介进行分析归类,提出了教学中使用的媒介是一个冷热转换,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冷热教学媒介的有效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教学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就是一架感受器,血肉感受器,走到哪,感受到哪.人也是一根温度计,到处测人间的冷暖,走到哪,测到哪.人怎么能不体验他所经历的一切呢?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的感觉器官随时都在工作.  相似文献   

17.
梦归田园     
城里人渐渐只知冷热,无论节气。当然了,城里人大多是没有闲心、闲情、闲空来理会节气的。雨水干我何事,我又不种稻子;惊蛰干我何事,我又不逮蛐蛐!有太多比节气更实在的事情需要不分日夜地操劳呢。  相似文献   

18.
痒是什么呢?字典里这样解释: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很无奈,连字典都只能告诉我们,所谓痒,就是指一种想挠的感觉。事实上,由于痒觉本身以及其发生机理的复杂性,人们的确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痒"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迄今为止并没有特殊的痒觉感受器被发现。  相似文献   

19.
<正> 二氧化碳是正常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血液中CO_2浓度降低时,呼吸中枢活动下降,出现呼吸运动减弱或暂停;当CO_2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加强,肺通气量增大;但若CO_2浓度过高,将会对中枢神经系统起麻痹作用,抑制呼吸运动。可见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_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 CO_2呼吸运动的影响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其一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其二是兴奋颈动脉和主动脉管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它对脑脊液中H~+浓度的变化特别敏感。当  相似文献   

20.
想让无意的风翻开那纸页时,发现它已经改变了加速度,连尾巴都拖走了。这时,才发现它与我已经擦肩而过,而感受器却没有把信息传到那险些麻木的神经,最终我只能翻着白眼望着那高而蓝的一团,任凭分子自由地扩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