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学观念体系中,真实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闻学观念的基石。新闻真实性的下位观念是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等。这些观念既保证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实现,又体现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某些内容,即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观念。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克·富勒明确指出:“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做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①在我国新闻界,虽然人们也都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很多人并不认同真实性原则的下位观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闻失实在所难免。客观性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2.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1,(1):1-1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类的历史跨入了一个新世纪。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直为广大读者关爱的《新闻与成才》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正式更名为《军事记者》。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新世纪伊始,我们向《军事记者》的新订户和《新闻与成才》的老读者问一声好,并向你们致以新年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把第一期《军事记者》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既注意了它外表包装的改进,更注重它内在品位的提高;既坚持了它为办好军报服务,为广大通讯员写作成才服务,又强化了它的“军味”即军事新闻特色…  相似文献   

4.
宋雯 《新闻知识》2000,(11):15-16
知情权(又作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等)的概念是二次大战后由西方学者提出的,最初它是作为保护与扩大新闻自由的一个原则依据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知情权最基本的内容是民众应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为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必须首先保障记者采访、传递新闻的自由,以及媒介出版、发表的自由。保障民众知情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和“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条件”①,是西方新闻界与法律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我国对知情权虽然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但是在…  相似文献   

5.
素质·技巧·激情——新闻工作者三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立足之基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它既包括较深的理论功底,也包括较深的采写造诣,还包括经验、感觉和悟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铸就的,也不是刊用几篇稿件就能够印证的,它是在辛勤的积累和痛苦的磨炼中获得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从执著的追求中得来的。搞新闻的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铁一般的意志就是希望;对于把新闻作为事业干的人来说,铁一般的意志就是成功。在北京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买了5000张彩票,整整一晚上坐在商店门口撕,连撕了4998张,全是空白。她的意志崩溃了。还剩2张,不撕了,…  相似文献   

6.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毕胜 《传媒》2002,(8):19-21
A 有朋友问,你们办报的人现在还看报吗?这话问得蹊跷,细琢磨,也问得有水平,办报的人不看报,这才是新闻。报人不看别的报,也许对自己的报相当自信了。天下新闻一大炒,报纸还是自家的好;报人不看自己的报,“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是市场上有些商贩并不享用自己的商品一样。这可能只是一个个别,但无论哪种,都反映出,  相似文献   

9.
步入新世纪,我们蓦然发现身处于立体式和平面型纵横交错的传播环境中。从早晨起,广播、报纸就把昨日新闻刊播出来;直到中午,受众已成为新闻的饱和体,相互传播着新闻,并形成了小环境舆论;随着夜幕降临,电视、互联网重叠展现出今日新闻,而受众对新闻超载已是不堪重负,强烈呐喊:“我要独家新闻 !”舆论一律的时代即将结束,新闻界竞争日益加剧,发现、产生独家新闻便成为各新闻媒体出奇制胜、提高自身声誉的法宝。 慧眼:从能动认识升华独家新闻   发现,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的说法,是“看到人人看到的,却想到别人想不…  相似文献   

10.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威信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辞源》释义人格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行等特征的总和”,“威信即声威信誉,众所共仰的声望”。一个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和威信,是其品德、才干、学识、气质、能力的综合体现和德、能、勤、绩、效、廉的全面反映。它不仅给一个部门、一  相似文献   

12.
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浮华、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这些表面上看来属于遣词造句范畴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的可信度,降低着新闻的真实性,腐蚀着新闻的“生命”。“把事物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需要技巧,更需要警觉”。这里汇总了五条在新闻写作中需要警觉的准则,其中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避免浮华、夸张的文风上。  相似文献   

13.
选用最能展示现场借景的细节 细节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也来自记者采访的现场。尤其在采写现场新闻、现场特写、目击记、访问记中,现场细节更为重要。写现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写现场活生生的细节。这就要摒弃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方法,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挖地三尺”,探索宝玉。要克服那种“只问过去事,不看现场情”的毛病,不仅口问、手记,还要善于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感受,以掌握具体、生动而又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再将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现场典型细节材料…  相似文献   

14.
处在最基层的县市报,要适应新世纪的竞争,应该是一张地方性、开放性、服务性并重的报纸,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 县市报是县市委的机关报。它的生长点就在于以区域内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而牢牢吸引自己特殊的读者群,成为一张地方性很强的严肃的报纸。 县市报的地方性,决定了县市报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怎样突出地方特色?关键是离得近更要贴得近。县市报离党委近、离读者近,灵活性强,这是办好县市报的有利条件。 当然这里说的近,不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近,关键在于在思想上、情感上、…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一方面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一方面又没时间和兴趣看冗长的文章。让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两翼齐飞,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特征。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组版编辑却对新闻照片所具有的比文字新闻更集中、更直观、更形象、更可以表现事物的最典型瞬间的优势,以及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有选择地汲取新闻”,可以长期保存,因而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独特键力认识不足,忽略了它可以作为一独立的宣传手段的作用,而仅仅把它当做美化版面的一个要素来对待,以致版面常出现“文字不够照片凑,文字稿多挤…  相似文献   

16.
一美感,恐怕是每种文字表现艺术都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文学如此,新闻亦当如此。新闻的美要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解释尽管相当纷纭,个人强调的也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要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触动,使个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社会获得认知上的前进,这些恐怕都是大家所能认同的。什么是新闻的美感?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发生作用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17.
狗仔队、巡逻记者都是从警察巡逻、办案手法而来。香港媒体出名的狗仔队,是巡逻记者的一种特定队伍。狗仔队原为意大利文PAPARAZZI.首次出现于1958年,正式翻译为“追踪摄影队”。1960年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执导的电影《甜美生活》中,男主角马斯杜安尼就是八卦新闻记者,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寻找题材而搜肚刮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将新闻与历史相提并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特指“新近发生的事实”,一个则泛谓“俱往矣”的过眼烟云,分属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然而在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天然而又直接的联系。从新闻采写实践来看,与历史的关联更为显著和突出。  相似文献   

19.
生活·慧眼·创新。这三个词放在一起,乍看起来毫无联系。但7年记者生涯,让我认识到,这是写出好的新闻稿件的必然条件,也是形成好的文风的前提。三个词组和起来是:深入生活 一双慧眼 写作创新=好的文风。  相似文献   

20.
何鸣鸿 《军事记者》2006,(12):21-22
配发式评论是指为新闻报道配发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个人署名评论、短论、编者按、编后等,本文只谈其中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评论员文章我们用得较多但又比较难把握。配发式评论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依托报道。评论选题要源于新闻,应以所依附的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提炼报道思想,并合乎逻辑地引申、生发出自己的中心论点,避免误读或误解新闻;二是“跳出来”超脱报道。评论立意要高于新闻,不能拘泥于新闻事实或报道思想,就事论事地表态、评价,而应该深化、升华或补充新闻主题。依托报道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