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穀"相同的"穀"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穀"相同外,还具有"穀"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穀"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根据汉字字族理论,从分析考释《说文解字》中以“果”为声符的十三个字与“果”的声义关系,认为它们在字形上有共同的发生源,读音相同或相近,所记录词义同出一源,是一组以“果”为母文的同族字。  相似文献   

3.
必须与必需读音相同,词义相近,容易混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仔细品味两词,在其含义和用法上有以下不同:一、词义内涵不同。必须,《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4.
“二”和“两”读音虽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它们在用法上的区别,值得小朋友们注意。  相似文献   

5.
《新华字典》解释连词“尽管”与“即使”的用法是相同的,也有人把“尽管”和“即使”等同起来。的确,它们在表示复句让步关系这点上是相同的,但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中,wake,w aken,awake,awaken这一组词在意义、词形、用法或搭配关系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且都含有“醒”之意,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常因混淆不清而出错。现从词义、词形、用法以及搭配等方面对它们逐一进行分析总结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aw ake(awoke,aw oken)是很  相似文献   

7.
“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原为哲学上的术语,现借用来说明英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英语中有些词可以“一分为二”地写成两个词.也可以“合二为一”地写成一个词。它们貌似神非。在读音上相同或相似,但在用法上有异,在词义上有别,给人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不少学生混淆不清.常叫苦不迭。现归纳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工人日报》上曾刊《孙敏——红土地上的创业者》一文,用了“考查”一词:“当时孙敏在国外考查。”究竟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  相似文献   

9.
“后”与“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简化已近五十年,大部分人简化字已经用得很习惯了,但上世纪随着国门打开后繁体字的涌入,文字的使用便混乱了起来,其中尤以简化字还原为繁体字的问题最多也最严重。如将“理发”写成“理發”,“公里”写成“公裹”,“干洗”写成“幹洗”等,纠不胜纠。如果搞清楚了繁简的对应关系就会减少误用。这里试说“后”与“後”。“后”与“後”是一对同音替代的繁简字,这两个字除了读音相同外,意义上并无关联。一些人把“太后”写成“太後”,主要就是不清楚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毫无关联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藩篱”与“樊篱’”尽管读音相似、意义相近、词性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们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回.读音与词义不同从字面来看,“藩篱”与“樊篱”的区别在于“藩”和“樊”:“藩”读音是fdn,“樊”的读音是fdn;二者相同点是都有“篱笆”之意;不同点是“藩”还有“屏障”的意思,“樊”还有“关鸟兽的笼子”的意思。“藩篱”一词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本)中被释为①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如《南史·韦部传》:“所至顿舍,修文馆宇,藩篱精壁,皆应准绳。”亦作“善篱”。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报刊书籍时,经常发现“做”与“作”互用现象,这是因为二者的读音相同,意义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搞清楚“做”与“作”的正确用法,笔者查阅了多种字典、词典,发现两者的起源、读音、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工人日报》上曾刊《孙敏——红土地上的创业者》一文,用了“考查”一词:“当时孙敏在国外考查。”究竟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不妨先来辨析一下“考查”和“考察”的差别。首先  相似文献   

13.
“连接”与“联结”在句法功能、词义和用法上存在异同:它们都是名动词,词义交叉;“联结”具有横向联合的特点,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互相融合的整体性;“连接”具有事物前后相接、纵向衔接的特点。文章用语料统计数据证明,在连接的对象和连接方式上,“连接”倾向于具体,“联结”倾向于抽象。  相似文献   

14.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阅读或教学文言文时,经常会见到在同一篇文章里“吾、我、余、予”互见的现象.那么,这几个第一人称代词的词义和用法是否有区别呢?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点初步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和同行们指正.一般的说,“吾、我、余、予”在词义和用法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它们都表示第一人称.在句中都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有些情况下是可以“互用”的;严格地说,它们在某些方面是有区别的,是不可以“混用”的.这主要与时代、社会、地域和作家的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我们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对同义词来说,当然也是这样.如果几个词的词义和用法完全一样,可以互相替代,那恐怕也就没有同时存在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6.
“制定”和“制订”这两个词是近义词,但不是同义词:尽管它们读音一样,但含义和用法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之”是文言虚词,“的”是现代汉语虚词。不少语法书都认为它们在用法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从语音形式看,“之”在上古属章母之部,拟背为[ti(?)]跟“的”的读音[t(?)]正相近。有人据此推断“的”是“之”的后身。关于“之”和“的”是否确有渊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制定”和“制订”这两个词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尽管它们读音一样,但含义和用法是不完全相同的。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19.
“通假”与“破读”是文言文中的两种异读现象。一般来说,它们都要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都有音随义转的读音变化。正因为如此,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对这二者分辨不清,迷惑不解。其实,只要大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特点,要区别它们也并不是很难。  相似文献   

20.
先民赋予了“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可以组成很多成语,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一”字的丰富含义和用法,同时“一”的意义有所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样,而“一”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用法.因为“一”的词义丰富多变,用法灵活,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它,才能准确理解“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才能把握“一”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