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等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风之异。同时从“士文化”的角度而言,李白、苏轼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士文化符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3.
快乐的含义     
快乐是感到幸福和满足。学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才知道心灵的自由是陶渊明最大的快乐;学过: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才知道纵情豪放是苏轼的最大快乐……我是一个平凡的小男孩儿,我的快乐不能与这些文人墨客相比,但我相信我的快乐绝对是有个性色彩的独一无二的快乐。湛蓝  相似文献   

4.
对屈原和苏轼的比较研究,与其着眼于同,不如重视其异。特别是从士文化类型的角度看,研究其异,更有意义。这是因为:屈原、苏轼虽同为士人,但无论是思想特征、个性气质、处世态度和方式,还是文学创作的内涵和风格,均有很大的不同。屈原和苏轼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士”,他们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不可更替“的这一个”;同时,他们所显示的不同的人生遭际、昭示的不同的人生道路、给后人提供的不同的士人范型,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5.
色彩个性和色彩想象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独特认识和表现,是作品保持鲜活生命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当代水彩画创作中,色彩个性和色彩想象显得尤为重要,必将成为水彩画家的艺术自觉。本文就从色彩和色彩想象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惠州原有的景观伴随着苏轼的到来愈加扬名。并且,在谪居的几年中,苏轼在惠州“首创”了一批人文景观,这些都成为后人经常游览的著名景点,“惠州景观”遂变为极具个人色彩的“东坡景观”。多重原因造成了此种转变:一是苏轼对惠州景观灵动的描述;二是世人对其“旷达”人格的追慕;三是后世对苏轼“不顾穷达,行仁利物”之济世精神的仰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7.
徐州词系指苏轼自熙宁末至元丰间任徐州知州时所写的词作,为诸家认同者共19首。它们沿着此前所开辟的诗化的道路继续迈进,突出地表现为对题材的拓展和创新,以农村词最为人瞩目;其次是主体性和个性色彩的继续强化,真正做到了"词中有我"。苏轼在"以诗为词",对词大力进行改革的同时,也相当认同和尊重词的体性特征,并使二者统一于"情性"。作为东坡词的一个创作阶段,徐州词在这方面亦有其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制、诏、批答是苏轼文集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是四六文,但因为属于代言体,一直没有得到文学研究者甚至苏轼研究者的关注,其原因主要是对其文学性的认识不够。其实制诏及批答中的很大一部分,“文”的色彩很浓。对于其文学性的认识有利于完整的看待苏轼以及苏轼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制、诏、批答是苏轼文集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是四六文,但因为属于代言体,一直没有得到文学研究者甚至苏轼研究者的关注,其原因主要是对其文学性的认识不够.其实制诏及批答中的很大一部分,"文"的色彩很浓.对于其文学性的认识有利于完整的看待苏轼以及苏轼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定风波》词表现了苏轼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文章通过评介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分析形成独特个性的原因,阐明大学教育重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论者以风翔诗为苏轼的最早期作品,而笔者认为,苏轼真正意义上的最早期作品应该是其二次出蜀赴京时所作七十八首南行诗。南行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主要起萌,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我们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全面观照,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苏轼是独特的存在和永恒的文化极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最赋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被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誉之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苏轼的才华是多维度的.精研儒释道,在多种文化领域里都有超一流的建树.词至苏轼,境界始尊.其中秋词,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表现,其审美意蕴对时人和后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特色,着眼于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的特色;《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揭示诗歌的非功利本质属性基础上,张扬和倡导纯文学、真文学观念,推崇不为名利所撄的作家作品;认为好诗“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作品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作家人格境界的修养和完善。认同苏轼诗画相通的观点,又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从理论上自觉为苏词革新张本,要求保持诗词的界限和词的当行本色,推崇闲雅蕴藉、清新自然的词作特色,词学观念逐步与苏轼靠拢。肯定散体大赋的形式体制、艺术特质和讽谏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明确提出融通、变通的文艺创作思想,进行诸多打破文体界限的尝试,为其文学创作带来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黄昇《花庵词选》苏轼《永遇乐》题下注是一则反映苏轼词学观的词话,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词话中针对柳永的词风俚俗、赋的写法加以批评,主张雅正,主张诗的写法,实际反映了当时词学界提倡词的诗化韵味的艺术准则,可以看出当时词学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虽公认为宋诗代表,但其富有幽默特色这一重要特征却没有在多数文学史中得到应有的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对苏轼诗的幽默魅力特征进行了论证,对其幽默特征分别从引人入胜的理趣、真情感人的自嘲、友好风趣的调侃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20.
苏门是一个特殊的文学创作群体,它不同于其它文学流派,其内部成员不是简单地效仿苏轼,而是极具个性和创新精神。苏门在词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念上都不完全相同,他们共同创造了北宋中后期词坛创作和评论的繁荣局面。这种现象固然同时代思潮和苏轼的倡导不无关系,但也同他们高度自信、争强好胜、追求极致的性格和勇于创新的观念分不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