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意义,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结合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还将带来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变革,使数学的整个活动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富有弹性与活力,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改革.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好时机,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一、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借力信息技术实施数学教学,可彰显数学魅力.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能促进传统教育的结构变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围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进行研究,结合实践探究策略,并从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深度学习、总结归纳等角度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的应用很广泛,但是高中数学的学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想要全面提升数学函数教学的质量,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就需要我们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的函数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通过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们可以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到教学上的双赢。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信息技术以高中函数教学的整合意义进行分析,从侧面反映出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函数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的 生活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 用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基础 学科的有机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 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凸显教学难点 和重点,并把那些复杂、难懂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真正实现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为迎合新 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当下, 已经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教学技术为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 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本文 分析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应用策略和方法, 希望能为其他高中数学教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常洪威 《考试周刊》2014,(14):79-79
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将改变高中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方式。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更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近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各种数学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的探索.国内外有许多大学应用Mathematica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外国许多中小学都应用此软件进行数学教学,但国内将此软件用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却不多,许多教师都不了解它,有些教师认为它不适合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但通过尝试与探索,笔者认为,把Mathematica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是可行的,它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有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机整合是高中数学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可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机整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也是有助于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最大化。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来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联系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完全理解性地接受、消化数学知识,仅凭传统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材“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可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进行深度的融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也是有助于数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来确保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把优秀的数学软件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机地整合,从而促进数学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着诸多疑问,作为21世纪高中数学教师的一员,结合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社A版),谈一谈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在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综合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有益的探索。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式,但在改革实施初步阶段,总感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经历:初中数学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却一落千丈.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数学学科变化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学习上的主观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新课程后,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以配合课程改革,为此本文试图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作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可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进行深度的融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也是有助于数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来确保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越来越多高中数学教师开始认识到建模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建模教学模式应用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开展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出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优势,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建模的实践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全国十省市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发现,在数学模块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课程理想与实施行为的背离,这是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阻抗。形成阻抗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习惯、数学课程内容容量过大、考试评价的制约以及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等。减少或消除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阻抗,既要从高中数学教学的现实出发,修改模块课程的设计,也要根据模块课程的设计要求来改造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现实。  相似文献   

20.
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实证的角度来揭示教师信念对整合的影响:学生观和教学效能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影响呈正相关,其余则呈负相关;相对而言,自我效能和教学效能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影响显著。这给我们一些启示: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改革数学教育的评价方式,营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加强优秀课件制作与教育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