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古诗《马》中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句.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燕山山头的一弯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天空,照耀着北方的广漠的原野,地上无边的沙石,反射出清冷的光辉,像平铺了一层白雪。”显然,这里把“钩”解释为“金钩”。  相似文献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从未领略大漠的美,想那旷野黄沙、天蓝如碧的景色,时时都有让我投入它怀抱的冲动。
  恰逢去年“十一”假期,点点爸参加的车友会在“库布齐”举办年会,让我和点点终于有机会和大漠来了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3.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周西峰 《广西教育》2007,(4C):29-29
在课文《葫芦僧智判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事隐去”,而“贾雨村”意“假语村言”,“英莲”实表示“应怜”“冯渊”实表示“逢冤”。再例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句“玉带林”即指林黛玉,后句指薛宝钗。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  相似文献   

5.
有雪非说雪     
中国汉语词语丰富特点之一,在于词语的词义不一定是其字面的意思。如沈约《雪赞》:“独有凝雨姿,贞蜿而无殉。”“凝雨”,不是指“雨”,而是指“雪”,古人以为雪是雨凝结而成。同样,在字面上出现的“雪”,有一些也不是指冰雪的雪。“紫雪”,常用中成药,有散瘟清热、镇静安神等功能,主治烦热、小儿惊风等:“丹雪”,脂粉。宋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语文原第五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  相似文献   

7.
我国疆域辽阔,同名异地之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因而,阅读古诗文时,稍有不慎,便会张冠李戴,造成对作品的某些误解。因此,阅读古诗文时,若遇到这类情况,切不可想当然,应该细加考核,以免迷误。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里的燕山,即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标爱山。《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与耿秉击败北匈奴,“登燕然  相似文献   

8.
新编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选用了我国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木兰诗》。教材对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十年”的注释为:“‘十年’‘十二年’,情形相同。”即认为“十年”也和“十二年”一样,是泛指众多,不是确数。对于教材中“十年”的这种解释,管见以为有待商榷。第一,《木兰诗》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诗,云:“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句中的黑山即今之杀虎山,燕山即燕然山,属杭爱山脉的一支。此一地点正是靠近当时“据有西至焉耆(西域),东接朝鲜,南临大漠广…  相似文献   

9.
丁喜霞 《天中学刊》1998,13(1):36-38
本文试从历史地理和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中原”一词含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一、“中原”一词在历史上的诸种含义“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含义第一是指原野或平原之中,是一般的通用名词。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寂,庶民采之。”第二是指今河南省地区,是狭义的作为地域名称的“中原”,与“中州”所指范围相同。如《北史·任城王澄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洛即洛水,均在今河南省境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明…  相似文献   

10.
《元曲选外编·调风月·第一折》:“将手帕撇漾在田地。”“撇漾”和“田地”两词不大好懂,但今河北方言中仍在使用。“撇漾”即今天的“抛扔”,“田地”并不是指“大地”,而是指的“地上”。今河北冀中一带还有叫“就地”或“当地”的,如“不用搬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一段“已而得舟避诸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这里的“四明”,历来的注释家,从他们选编的《历代文选》到“史书典籍”,不是把它注为“今浙江鄞县”就是注作“鄞县四明山”,而为数众多的古文选本竟干脆直注“今浙江宁波市”,这些均有违史实。古人所称的“四明”并非都确指今宁波市或鄞县四明山,它往往是泛指古代明州即今之宁波一带,根据朝代的不同,有时还包括今舟山、绍兴、台州的一部分。所谓泛指,究其原因有二: 据《雍正宁波府志》载:“……四明之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在《吊罗荣桓同志》诗里说:“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个“战锦”,许多人解释为辽沈战役的锦州之战。振甫认为毛主席在这里是用典,用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鸠飞。”“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将文章看成是由文字织成的网,而在错综复杂的网丝中,作者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渗入其中,这种情感是抽象化的,用具体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总是苍白无力,难以尽其意。所以从古至今文人习惯用诸多的修辞手法将物赋情明志。如李贺的《马·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可以说,表现手法就像一篇文章的调味剂,让其味道十足;同时,表现手法又像魔法师,让语言文字富有张力和感染力。那么教师如何以课文为蓝本实现修辞手法的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以《大海睡了》这首基调活波的短诗为例,谈一谈修辞手法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第 1版《辞海》“樊”条目有一注释为 :“古邑名。一名阳樊。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邑”有很多解释 ,这里当是指封地、采邑。“畿”这里是指春秋东周王朝的“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 ,即言“樊”在东周都城洛邑 (今河南洛阳 )附近。同一《辞海》“仲山父”条目注释为 :“周宣王时大臣。封于樊 (今陕西西安南 ) ,亦称樊仲、樊穆仲。曾劝谏宣王‘料民’。”周宣王属于西周时期 ,史载西周的都城在“镐”(今陕西长安丰河以东 )。单独看《辞海》的这两个条目的注释似都合乎逻辑 ,周代大臣封地 (采…  相似文献   

15.
一、毕竟是八月雪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诗《雪》里,将朔方的雪的特点概括为:“如粉,如沙,毫不粘连”。倘若朔方的雪不论何时都是此如,那么在卷地而来的北风中,这种雪怎么会附着在树枝上,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景象呢?在新疆北部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隆冬季节,气候严寒,雪花不易溶化,显得干,的确“如粉,如沙,毫不粘连”。大风一刮,雪粉飞扬。这时,即使在树林里,也见不到岑  相似文献   

16.
    
(咏雪的文章多得数不清,梁先生究竟能翻出什么新花样?且让我们往下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道,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是一片雪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用科学报导衡量艺术语言,用大不敬的语言评说李白的千古名句,实属罕见。)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雨雪”为偏义复词,指“雪”不指雨),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然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过谁厌恶雪。(终于赞扬“雪”了。“柳絮飘舞”美,“撒盐”却带有功利意味,“食盐”不是可以吃么?以“雨”  相似文献   

17.
四月一日《文汇报》上,林庚同志关于《木兰辞》中的“燕山”和“黑山”一文,考证出:燕山就是古燕州之燕山,蓟北之燕山。自临渝绵延西来的长城,就在这个山脉上。黑山呢,就在燕山的附近,即今北京十三陵一带,明中叶因修长陵,便把这座山称为天寿山。黑山之名,遂被淹没。  相似文献   

18.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至春秋年间。《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说:“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里的“先生”是始生的意思,即现在所说的“头生”。《论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指父兄长辈。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为何出此言也?”这里面指的“先生”又有了  相似文献   

19.
“打油诗”的鼻祖当推张打油的《雪》诗,明代杨慎杂著《升庵外集》还记载了张打油的这首《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翻开中国诗史,咏雪名句不胜枚举,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晓,故穿庭树作飞花”,李商隐的“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如霜”,  相似文献   

2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