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轴心时代”被大一统帝国终止,人类社会进入“后轴心时代”。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秦帝国采取了灭学的暴力方式,阻碍了儒家等学术思想的传播。刘汉王朝建立,陆贾、贾谊等大儒极力鼓吹儒家思想学说,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董仲舒等建立的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学说,过度依赖于现实政治,使经学蜕变成为汉代政治服务的经术。特别是五经博士学官制度的建立,以独尊的儒家经典为教材,为汉代朝廷培养优秀的人才。五经博士“自润色”特点的经学阐释,在师法基础上产生新的家法,由此出现了经学繁复、学派林立的局面,汉代学风也呈现出由诂训到章句、到笺注的巨大变化。汉儒推动的复古思潮是对孔子复古思想的继承,也是夏商周以来的礼乐文明精神的延续,促使中国古代文明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  相似文献   

2.
贵州师大历史所吴雁南教授主编的《清代经学史通论》,系国家“七五” 社科规划“心学与中国社会”这一国学的基础研究之一,是一部以清代经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吴教授在编缀全书五篇十六章、二十四万字时,立论严谨,取材精当,融铸卓见,锐意探索.研究国学传统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是近年来为研究中国国情所开拓的一大新领域,亦为传统学术的研究指出了新方向.以往出版的经学史著作,多以经书本身的整理、研究、解释和阐述为中心,《清代经学史通论》则从实际需要出发,力图置经学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潮中,将经学与政潮、学潮结合起来.除追述了经学原流、经学各学派相继再现、各学派之间出现的对垒融合交错格局、传统经学的基本终结外,着重评介了清代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史实,更突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末出现的经学异端成为部分志士仁人用以同清朝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工具,勾勒出了一幅经学源流和经学对清代政治、学术产生深远影响的壮丽图景.  相似文献   

3.
东汉关中学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关中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经学人物与经学作。从区域化的角度论述了“关中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关中学派”对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西汉后期出现的经学谶纬化思潮是汉代思想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研究汉代思想史,不能不考察经学谶纬化的过程,今、古经学派对于谶纬的态度及其与谶纬的关系不完全相同。儒生的方士化是经学谶纬化的前提,而“学随术变”则是导致经学向谶纬化方向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自从汉武帝表彰六经以来,汉初一度复活的诸子之学逐步地淡出了汉代的政治生活,最终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从此以后,解读六经,传扬孔学,服务现实,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终生要务,遂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当代学者对此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予以研究,试图突破传统经学的方法和视野的局限,从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的角度考察汉代经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的成果也有其不足,仅从某一个层面论述儒学的历史作用而没有进行宏观的全面的揭示,其所论依然是局限于经学本身的演变和对政治某一个方面的影响。晋文教授《…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曾以东汉儒家的发展为例,提出:“东汉时期儒学以两个途径吸取了早期儒学即‘人学’的优秀理论思维:一个是融合百家之学的精神,另一条途径就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汉代起,经学便成为儒学基本思想学术内容的主要构件。此后,经学就如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一样,作为一门独立的思想学术形态,跻身于学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关汉代经学的著述可谓是汗牛充栋,王继训教授的《汉代诸子与经学》独辟蹊径,以汉代经学发展为主线,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春秋》学形成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春秋》三传先后争立学官,除却今古文学派的学术立场不同之外,从政治层面来看,其本质则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下的政治家、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宋代的《春秋》学既有经学哲学化的学术变革的影响,又受到时代政治风云的左右。概言之:北宋王安石变法从新政的角度黜《春秋》而不用,而其他儒者解说《春秋》侧重“尊王攘夷”;南宋特殊的政治局面使得论《春秋》者又侧重“复仇大义”。  相似文献   

8.
唐元 《天中学刊》2013,(6):89-93
“性善”与“性恶”、“道问学”与“尊德性”、“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等,都曾经作为中国古典经学的基本流派区分而广为人知。从儒家经典的形成时期一直到当下,可以将儒学史分为经典时代、后经典时代、后传记时代。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古来儒学发展的一些趋势,并对现今的中国学术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在论证方式上形成了实证求真和思辨析理的特色。经学论辩是汉代经学通向魏晋玄学以及汉代散文通向魏晋文章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汉代家庭教育有多种形式,除日常生活常规培养和道德教育外,还有胎教、儿童入学前的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及一些家世相传的学术技艺。社会经济的繁荣,纸的发明,是汉代家庭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汉代崇德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修身、齐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教育作用认识的深化,是汉代家庭教育兴盛的思想基础。家学的承继,是全人家庭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因。争相读经入仕,是汉代家庭教育兴盛的动力。以“三纲五常”说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支配着整个教育,家庭教育亦深受其影响。家庭教育与官方经学教育相互沟通,是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官方经学教育的兴盛,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经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取得了长足发展,而这与当时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密不可分。汉代文献学与语言文字学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中华文明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汉末三国时期,阅读《春秋》蔚然成风。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把《春秋》应用于社会政治、军事及其他领域,体现了古文经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关羽作为刘备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肩负着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他是独当荆州一面的军事统帅,面临着北伐曹魏、处理与东吴关系等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风气的熏染,他熟读《春秋》是时代、社会使然,但其动机重在用《春秋》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指导军事活动和培养道德情操,而不在《春秋》学问本身。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民族个性特点形成初步定型时期。这与汉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完成了从乡村到京都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官吏的职官教育、军队教育、边疆地区教育以及全社会教化,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民族心理,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代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瑰宝。它的产生是经济繁荣、墓葬形制、思想意识、政治地位、壁上艺术、地理优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一段时期内,多以高浮雕的技法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写实与夸张的艺术风格,极具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清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汉地移民大量迁入蒙古地区,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也流传到蒙古地区.由于传播方式(蒙译、民间故事)的局限,此际盛行于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说书(胡仁乌力格尔)成为其主要传播方式.蒙古族说书《姚山通》是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东汉演义》的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播的续书.这部说书在故事类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糅合了多部汉文白话小说的精华而自成一格.同时,说书艺人(胡尔齐)在说书的编创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艺术风格及民族特点,运用通俗戏谑的语言为观众展现出一幅蒙古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自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考述有着很多的争论,主要有魏晋说和汉代说以及齐梁说等。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到中国文人的一种独特的国家政治参与意识,进而判定中国文学的自觉应该是从文章的行文构篇中由于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的不断强化与情感的介入而导致文中这种政道意识的逐渐淡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作者身份上的分化来考察,单纯地用“人的觉醒”来考察是不够全面的,并因此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应是萌芽于先秦,完成于两汉。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艺诗法的技巧层面。在实际创作中,韩诗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渊源,是黄庭坚进一步学杜的艺术中介。黄之学韩堪称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以文为诗"是韩、黄二家诗艺术上息息相关的中心线索。中国古典诗歌"变唐入宋"的大转关始于杜甫、韩愈而成于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学校教育和建安七子受儒学的影响等历史事实,决定了儒学在汉末和建安七子思想中仍据主导地位.这种儒学是以古文经学为主体的,与前此的儒学相比,表现出适应时代之要求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以后,解释、阐明和研究儒家经典的经学正式形成,儒学从此以经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继续流传和发展。因此,两汉虽有儒学、经学两种不同的说法,与政权合作的只是经学而已。政治权利支持和社会心理认同使得经学逐渐成为汉代国家意识形态,并对汉代政治、文化、教育、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