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新形势下,加强省级新闻单位驻站记者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独特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悉心考察选拔,配齐备足力量省级新闻单位驻站记者是一个新闻单位乃至整个新闻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驻站记者远  相似文献   

2.
中央级、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驻站记者,地、市、县(区)级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我们姑且称其为地方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地方记者认为自己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手足”部位,新闻视野狭窄,活动空间狭小,新闻来源匮乏,因此而常常看低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首都、省城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有自己的优势,地方记者也有自身的地方优势。概括地说,地方记者距生活的激流较近,更容易抓到活蹦乱跳的“活鱼”;地方记者身置生活的原野,更容易采撷到带露水的“鲜花”;而且地方新闻工作者脚踏一片火热而独特的乡土,也能做出  相似文献   

3.
刘世领 《传媒观察》2005,(11):34-35
省级党报分布在各县市的驻站记者处于直接面对现实生活的前沿阵地,是采编队伍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好驻站记者功能,是落实报社各个时期的宣传报道思想,保证提供大量鲜活新闻,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条件。新华日报深刻体会到基层驻站记者的重要性,积极打造新时期驻站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去年,又增派60多名年轻记者蹲点12个省辖市,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省级党报驻站记者,远离编辑部,单兵作战,来自上面的报道信息有时不畅,这就逼着自己在“一亩三分地”里,辛勤耕耘,克难奋进。 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赢得上下左右满意,驻站记者只有一条路可走:从地方实际出发,多写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6.
在采写经济报道方面,驻站记者与编辑部跑经济口的专业记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报道的特殊规律。要把经济报道题目放到全局中去比较,不要一叶障目,误将一般当典型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报道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不新,没有深度,缺少发现;二是宣传味太重,信息量太少;三是表述上深入浅出不够,可读性差。三条中最主要的还在选题上,即不少稿件放到全局范围内衡量新闻  相似文献   

7.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更具有一定导向性.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我们工作的好坏和工作成果的大小.驻站记者远离报社编辑部,面对诸多的事情,更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驻站记者要想把工作做得让编辑部满意,让地方赞许,应具备以下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交叉性思维.记者站是报社的派出机构,驻站记者是报社派出人员,从角色上讲,驻站记者一不同于编辑工作人员(就业务范围而言),二不同于地方工作人员,这就决定驻站记者要扮演双重角色,也就是说要具备交叉性思维.从地方来讲,自然希望驻站记者多报道,多写一些有深度、客观反映当地经验的新闻,这一点同编辑部要求一致.但某一地区的某项工作出色,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在全省、全国也出色.在这种情况下驻站记者就应该站在编辑部角度分析、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写本地的新闻,而不能去做“井底之蛙”.当然,驻站记者又长期在一个地区工作,在接受报社领导的同时,应接受地方领导,搞好本地区的报道,这是驻站记者应尽的职责.做好这一点,驻站记者在同编辑部各部门的交往中,需要扮演“地方干部”的角色,换言之,就是站在本地区的角度,多反映当地的情况,增加编辑部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及时把当地的经验、成果反映出来.二是“形象”性思  相似文献   

8.
春节过后,驻站记者纷纷登程。中央新闻单位及省级报台每年都有一批同志驻站,有中老年同志,更多的是年轻同志。陕西日报已形成了一个制度,凡新来报社的年轻人,先要下记者站。这实在是一个好制度,是培养锻炼新闻队伍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当记者谁不想写出有影响的新闻,但有的人恋守着编辑部不愿往下走,久之编辑部成了象牙塔,总也写不出  相似文献   

9.
驻站记者可不可以成为新闻学研究领城中的一个课题?这是笔者1990年夏天到大连出席全国第九次省级台广播记者工作经验交流会后,脑子里抹不掉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新闻学研究的课题应该首先注意当前新闻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驻站记者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据收集到的可靠信息表明;许多新闻单位比较重视驻站记者工  相似文献   

10.
杨志刚 《新闻窗》2014,(2):11-12
省级党报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驻站记者要吃透“三头”,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吃透省委省政府工作思路、摸清驻站地的实际情况,打赢新时期宣传舆论攻坚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与编辑     
说起新闻创新,不能不谈创新与编辑的关系。由于编辑对稿件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如果说在新闻创新中记者是开路先锋的话,编辑就是指挥官。尤其是对驻站记者来说,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更强。驻站记者具有先天优势;对地方情况比较了解,信息掌握较  相似文献   

12.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地方党报驻站记者,有着贴近基层的最大优势,这也决定了俯下身子是一种工作常态。同时,驻站记者又必须开阔眼界,放远目光,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拘囿,挖掘所在区域的新闻宝库。只有这样,在媒体加快融合的今天,驻站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的广度、厚度和高度上有所突破和作为。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经当了三年多的驻站记者,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深深感到:要做好一名驻站记者,要树立几种基本素质,首先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写出好新闻;其次是要勤奋肯钻研,多出新闻精品;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为驻站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狄多华 《今传媒》2006,(10):52-53
驻站记者如何在坚持舆论监督的同时,处理好与地方政府、党委的关系,是摆在不少驻站记者面前一个不大不小的课题。做中青报驻站记者四年多了,舆论监督稿写了不少,至今也没有承诺放弃舆论监督,但和所在地省、市两级政府,包括部分县级政府均保持了健康、友好的关系。我的做法是:一  相似文献   

16.
省级党报分布于全省各地的记者站,是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名驻站记者,是报社一支善于打硬仗的主力部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宣传事业的需要,记者站工作也呈现新的态势,编辑部工作人员如何为记者站做好服务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我以为,在具体工作中,要处处体现一个假设:如果自己是一名驻站记者,身在记者站,有哪些困难,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各县受重电视、轻广播的思潮影响,使县市级电台的自办节目越来越艰难,尤其是新闻节目。有些地方由于听不到广播,特别是农村有线广播越来越少,广播有响率、收听率越来越低,广播通讯员队伍和稿源也相对减少,严重的“稿荒”困扰着电台。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直接影响到县市级电台的宣传功能、宜传效果及生存能力。笔者认为,在重视发展广播事业的同时,认真抓好通联工作是办好县市级电台新闻节目的关键。抓好通联工作首先要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业内人士都知道,一般县市级电台的记者是不多的,而每天的10—15分钟的…  相似文献   

18.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要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19.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