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有学生抱怨,明明会做的题,上了考场就不会了,有些题在考场上百思不得其解,下了考场就恍然大悟。为何出现这种思维“梗阻”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底气不足,精神紧张对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清楚, 应用熟练,这就是考生在考场中的  相似文献   

2.
高考是知识的竞争 ,能力的竞争 ,也是心理素质和答题技术的竞争 .高考中 ,考生的目标就是多得分 ,得高分 .那么 ,怎样才能在考场上多得分 ,得高分呢 ?下面就此谈几点建议 ,供高三学生参考 .1 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考试过程中紧张 ,压力大是正常的心理活动现象 ,要学会放得开、挺得住、用得上、拿得下 ,要精力集中、心态平和、善于自我提醒 ,善于自我暗示 .( 1)“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丢分现象 .不少考生一看到自己熟悉的内容、题型 ,常会“忘乎所以”造成审题不细心答题不规范、轻易丢分 ;有的考生由于紧张看错题目条件、出现计算错误…  相似文献   

3.
经过紧张有序的几轮复习 ,时至今日 ,不少考生认为数学的高考成绩已成定局 ,其实不然 ,即使是进了考场 ,只要讲究应试的技巧与策略 ,还是能把分数提高一个档次 .1 整体上安排要坚持“两先两后”1.1 先览后做 .进入考场后 ,就应让脑细胞进行简单的数学思维活动 ,让大脑进入单一的数学情景 ,以提前进入角色 .而当试卷刚发到手时 ,不要急于做题 ,要先对试卷通览一遍 ,摸清“题情” .看一看共几张几页 ,每道题的印刷是否清楚 ,有无漏印、重印等现象 .同时 ,对答卷要求和试题内容作整体了解 ,初步估计对你来说哪些题易做 ,哪些题难做 ,但不受试…  相似文献   

4.
实践表明,学生考场作文时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怯型。这类考生,考场作文前,对作文的复习与准备无兴趣,注意力也不集中,胸中只有零乱的材料,模糊的框架,机械的程序。考场作文时,思路散乱,辞不达意,胡乱凑合,常出“次品”,有时甚至出现作文“难产”现象,严重影响到考试成绩。究其根源,在于考生考场作文心理素质差。  相似文献   

5.
李海 《中学文科》2006,(3):56-56
高考结束以后,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埋头做了大量的练习题,但考场解题效果仍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在考前复习中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注重了解题的过程却又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因此,对于想重新复习准备来年冉战的考生或即将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考生来说,必须在“反思”这一关键环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热点聚焦     
《四川教育》2014,(7):4-4
6月7日,济南警方在高考考场一举将18名替考考生抓获,组织者王某也被当场控制.这些“枪手”都是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他们伪造考生准考证,事先准备指模,开考后冒充考生进入考场.(摘自新华网)本刊点评:每一年高考前夕,从教育部到学校都会叮嘱考生要诚信考试,但舞弊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学习效率不高,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心理学称此为高考复习期间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不少考生学习出现“高原现象”时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有的考生在产生“高原现象”期间,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又…  相似文献   

8.
离高考越来越近,不少考生也越来越紧张,沉重的压力让许多考生郁积了不少“心结”。这些高考“心结”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复习备考和考场发挥。因此,考生要尽早调整自己的状态,解开“心结”。拒绝“舌尖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似乎就在脑海中盘旋,呼之欲出,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很多考生一定都遇到过这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这种出现在学习或考试中的“舌尖现象”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和信心,所以必须避…  相似文献   

9.
梁侠 《考试》2001,(Z2)
2001年全国统一高考(3+2)政治科目考试结束后,从考场走出来的考生几乎无一不是心情喜悦。大部分考生都说题答得“很顺手”,还有的考生甚至拍着自己老师的肩膀说:“够哥们”。这些反馈情况都说明,今年的政治试题不仅仍然突出了迎着社会热点上的特点,而且通俗、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如,漫画“大脑灵”、网络的利与弊、小灵和小敏遇难并机智取火等题目,让学生一看,就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也需要有创新意识。这恰恰是高考试题所要达到的目的:既考查了学  相似文献   

10.
考试是对应试者知识、能力的量度,同时也是对考生应试心理的检测。高考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长期培养起来的能力外,还取决于考生考场应试技能的发挥。笔者向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提前进入“角色”考生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场,并检查一切用具是否齐全,将一些理化生基本概念、原理、重要仪器的使用,重点学生实验、典型演示实验等像“演电影”一样过一遍,相互间还可以问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在考前20分钟应停止)谈论一些大家都高兴的事情或唱唱歌,使自己心情愉快。这样可以克服临场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1.
尽管2003年高考继续考话题作文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很多考生走出考场后仍不免感叹作文题有些“怪怪的”。不过.真正有才华的学子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总能溢彩流光。那么.铸就考场不败的良方究竟在哪里? 一、解析考题.删繁就简把握题意2003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材料加话题,当属考生司空见惯的样式,并无特异之处。让考生们颇费心思的是作文题的内容。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则来自《韩非子·  相似文献   

12.
纵观历年高考,总有不少考生走出高考考场,与同学谈论试题时,恍然大悟、追悔莫及。还有许多考生自己所估计的高考分数远高于实际得分。根据阅卷老师的分析,发生以上情况的原因,除了考生的个人能力外,大多是因为考生在答题中的一些细小纰漏而造成的。归纳这些“细小纰漏”,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以及卷面处理不规范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那么,在后期复习备考中,考生应该如何将这些制约高考得分率的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呢?  相似文献   

13.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考生往往出现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可能走出“低谷”后冲上“浪尖”,也可能坠入“深谷”而无奈,有的考生因此失去信心,有的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对此现象如果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好,必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甚至导致高考的失败。老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来突破复习备考的“高原地带”,具体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考场上,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会影响考生。有外部因素,也有考生内部因素。本文从考生常遇到的情境入手与考生一起分享了如何有效利用考场中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的具体方法,也分享了克服影响学习成绩的“粗心”与“暂时遗忘”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学考试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和体能的全面测试,同时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检验。考生走进考场,或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障碍,常出现紧张、慌乱、记忆堵塞、思维阻断等“考场病”。这时,采用深呼吸、数数、闭合双眼减少外来刺激等“急救”措施,固然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最佳的解决方法还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高考科目中,化学试题都没有人为地造成较大的难度.许多考生也感觉化学题不难.但是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学生需要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好水平.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烂熟于心,且能有创新思维,考场上见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的高考落下了帏幕,十二载寒窗苦读,三天考场拼搏,当考生们在交出最后一份试卷时,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这种轻松与解脱仅仅是暂时的,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的消失,相反,在发榜前后,许多考生,尤其是期望值过高而又自以为考得不理想的考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心理学专家把这种心理困惑和压力称作“考后困扰症”,或者叫作“发榜恐惧症”。一、现象据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的一位专家介绍,近来,每天都有一些考生或考生家长走进心理科门诊求医。学生大多是担心自己没考好,成天寝食不安患上了忧郁症或强迫…  相似文献   

18.
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创作” ,它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它很容易影响和左右“教学作文”的教学活动。在中学作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抒写心灵 ,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说假话、空话、大话 ,甚至花费大量精力进行作文训练 ,但是 ,学生往往“走进考场心里没底 ,走出考场心中无数” ;有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作文中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 ,但面对考场作文却又束手无策 ,弄得学生、家长、老师、考卷命题者甚至全社会都不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作文教学没能解决这对矛盾吗 ?还是学生的作文出了问题 ?这还得从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和它与…  相似文献   

19.
历届高考,每当考生走出考场,常有这样的议论“可惜,一时疏忽了。”“这道题我会做啊,怎么做错了?”如此等等,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二是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最后的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中考作文题目是什么吗?”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乃至语文教师在考生走出考场时,都会询问考生的一个问题。而每年临近中考,教师、考生的父母、亲戚、朋友、乃至大众媒体等都会热衷于猜题和押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