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11年9月起,云南《临沧日报》推出"记者走基层"等栏目,集中刊登该报记者深入村寨农家、企业员工、普通市民中,走进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边境一线,深入采访、精心写作的鲜活报道,使版面跃然增色。这些报道,均刊登在一版显著位置,不少文章上了一版头条;栏目从开辟后,从未间断,每日少则一篇,多则3篇,持续时间长,已形成规模效应。这些稿件为读者奉献出一篇篇接基  相似文献   

2.
用创新思维来审视、把握党报新闻业务改革,需要在编采机制、办报思路、报纸版面、报道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重塑编采运行机制 在新闻业务改革中,聊城日报社对编采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一是整合采访部室,将记者部、摄美部合并为新闻采访中心;二是实行版面主编制.各版面主编负责版面新闻的策划,为记者和通讯员设计采访思路,协调文字、图片报道.2006年以来,编辑部和采访中心经过周密策划,实行编采联动,强势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专栏,特别是在推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县(市区)精彩之笔"专栏时,编采互动的运行机制显示出强大威力,在十几天时间里,《聊城日报》以《一张白纸绘出五彩产业》、《一根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等为标题在头版醒目位置连续推出9篇深度报道,编辑部为每篇深度报道配发有针对性的点评,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力.  相似文献   

3.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一线质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获得多方好评。《孝感日报》也将一批批记者、编辑派下基层,通过现场体验式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与百姓交朋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2011年8月9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实践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启动以来,作为基层的区县级新闻媒体,重庆市《江津日报》推出“记者走基层”、“百姓故事”、“记者进社区”等栏目面向基层,新闻工作者们深入一线蹲点了解,坚持采访写作,关注民生、关注变化、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为特征,在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足气力。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聊城日报》走过得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聊城日报》进行了强势改版,不仅统一了版面风格,而且还以策划为核心对采编角色和采编流程进行了重塑,基本解决了困绕报社多年的采编“两张皮”的问题,提高了报纸的质量,真正打造出了“聊报制造”的品牌。  相似文献   

6.
1998年汛期,内蒙古东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和陆晓东作为内蒙古电力报社的“战地记者”,深入到兴安盟、呼盟岭东电力抗洪一线,组织稿件,进行采访,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内蒙古日报》等各类报刊发稿(图片)共40多篇,及时对电业职工抗洪保电事迹作了报道,这次经历也是我们记者生涯的一次极好的锻炼。确定选题,发挥群体优势  相似文献   

7.
《新闻知识》在本期中就改进报纸版面组织专题文章,我看这个题目抓得很有针对性,几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不论是报社的记者还是基层通讯员,凡写稿者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见报,在好位置见报,但愿望终究是主观的,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关键取决于稿件的质量。一篇稿件从采访写作到出版见报,相关条件,制约因素很多,提高稿件命中率要作多方面努力。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无版面意识,版面意识强不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企业报动态     
以往编辑记者碍于被采访单位的盛情,在工作间隙饮酒不算违纪,可从今年4月份起,《本钢日报》的编采人员午间再去赴宴就要按违纪处理了。这是《本钢日报》为提高报纸质量、维护编采人员形象所做出的新规定。众所周知,由于一些新闻单位的编采人员到基层采访时,常常被人敬为上宾,因此,逢中午或晚间时分,一些被宣传单位常常备以酒席款待记者编辑,而一些编采人员常因对方盛情难却导致饮酒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去年,《本钢日报》以一流的质量,荣获全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三峡日报》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委机关报,前身是创办于1949年8月的《宜昌日报》,与新中国同龄的《三峡日报》现为三峡日报社下第一大媒体。自诞生以来,《三峡日报》(《宜昌日报》)一直高度重视版面质量,连续多年新闻作品获奖数、编辑记者受省以上表彰人次在全国地市报中名列前茅。《三峡日报》县市区新闻专版的运作模式为:先由各地宣传部门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要求负责采写、初编所在县市区版稿件,在规定时间把稿件传至三峡日报编辑部,并统一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新闻专版经过县市区委宣传部和三峡日报编辑部的精心组织、共同培育,  相似文献   

10.
自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十堰日报》编辑部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扎实认真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带来一股股扑面的新风。目前《十堰日报》刊发来自基层的报道,已占到版面的65%以上,有关“走转改”的一批专栏、稿件。  相似文献   

11.
从去年2月1日开始,襄樊日报在报纸一版上推出《记者走向(新闻报道)“空白村”》专栏.通过这种办专栏的方法,把记者赶下基层,写出了一批比较好的新闻特写:《买台拖拉机当年使》、《鱼跃温坪坝》、《红旗村里听抱怨》、《走进黄金谷》《植桑记》、《正是樱花烂漫时》、《张元村的捉鳖五兄弟》、《九皇山上种茶人》等.这些稿件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作手法活泼,语言生动,短小精悍,一股新风扑面而来,很受读者欢迎关于办专栏的思考“抓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去年刚开年,襄樊日报在新闻业务例会上提出1996年为“调查研究年”,要求新闻业务人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实干,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树立新风.襄樊日报近两年各项事业发展很快,要保证新闻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好的新闻工作作风和文风.但当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少数新闻从业人员作风不扎实,文风不朴实,采访不深入,满足于泡会场、抄材料,有利就上,无利就“让”,缺乏深入刻苦调查研究的精神,写出的稿件虽神内容正确,但是缺少新意,大话套话多,可看可不看.因此,报社把“抓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当作全年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去采访.通过新闻业务人员的集思  相似文献   

12.
2001年8月黑龙江日报改版之初,《吴记者在一线》专栏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以摄影记者在基层一线报道反映火热生活的新闻与图片组合式的报道栏目。这个栏目的稿件都是来自生活一线的真实可感的精彩瞬间,因而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活跃了报纸版面。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是舟山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环境整治年”。《舟山日报》围绕发展环境整治这个大局,抽调骨干组成特别报道小组,随时出动。同时,组织记者分数路赴基层、各经济大岛进行调查,深入到个私企业、专业户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从2001年2月中旬开始,集中时间、集中版面,在《舟山日报》上曝光了一批反面典型,掀起了第一次发展环境整治报道高潮。  相似文献   

14.
1992年第7期《新闻知识》刊载的《用项目促进记者转变作风——宜昌日报构建记者深入实际机制的思路与实践》是一篇好经验。文章好在切中记者“深”不下去的时弊,开出了医治这一痼疾顽症的良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是新闻界的共识,大凡记者,无论资深资浅,年老年少,对此都无异议。但记者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的现象都十分普遍,致使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跑领导机关多,跑基层较少;报道上层活动多,报道基层较少;报道领导人物活动多,报道普通百姓较少”。除社会大环境外,笔者也认为,问题表现在记者身上,根子却在领导。正如宜昌日报文章中说的,“报内部长期缺乏一个引导、约束、激励记者深入采访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大多数记者是向往做名记者的,而名记者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16.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17.
近日,《陕西日报》社要闻部副主任卓九成、记者齐小英与省档案局李乃斌副局长及宣传处同志一起,深入到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基层档案室,对我省新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安徽《黄山日报》作为地市级党媒,在脱贫攻坚宣传报道中,深挖当地脱贫攻坚好经验、好做法、新变化、新气象,在精心策划选题,深入一线采访的同时,探索版面创新、丰富图片报道、创新传播方式,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力度的扶贫主题好作品、好版面,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9.
胡萍 《中国记者》2014,(2):77-78
在2013年第十五届江西报刊新闻奖评选中,《江西日报》"记者走赣鄱·与企业同行"系列报道获一等奖。回顾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记者深深体会到:只有真正"走转改",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采写出鲜活、好看的稿件。  相似文献   

20.
“走、转、改”,当下已是媒体记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了,伴之出现在版面上、广播里、屏幕前的是“记者走基层”、“记者在基层”等栏目的频繁亮相,映着记者们深入一线、体验基层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