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最“硬”的部分当属新闻。而电视新闻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又是最具“标准”、最具有严格的内在规律的节目类型。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电视节目的不断改革、深化和多样化,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广大的电视新闻观众也愈来愈对新闻播音风格的多样化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城市台电视新闻要紧贴“地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治 《视听界》2010,(1):103-103
在媒体资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台电视新闻如何锁定观众?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新闻做得紧贴“地气”。所谓“地气”,就是当地老百姓的欣赏口味、兴趣爱好、收视偏好。  相似文献   

3.
汤蕾 《视听纵横》2005,(2):111-112
“标题是章的眼睛”。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标题位于电视新闻片的片首,用以表明某条新闻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它的地位决定了它对一条电视新闻的指导作用,标题是电视新闻主题最简明、最有力的体现,犹如画龙点睛,是吸引和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新闻节目内容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标题出现在屏幕上的时间很短,和声音、图像传播元素比较,它的地位不是十分突出。但是,一个好的标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立台的宗旨,决定了城市台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对都市新闻作深层次思考。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即电视新闻的受众在减少,以杭州为例,单一电视新闻栏目的观众较之10年前,少了一半还多,这当然与频道增多同类节目的观众分流不无关系,也与当今资讯和娱乐途径的多样化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因电视新闻表达手段的单一而导致观众的收视疲劳,  相似文献   

5.
入睡前的精神盛餐──处于探索阶段的电视晚间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晚间电视新闻挑战传统的新闻播出形式,向“说新闻”方向探索,增强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在观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晚间电视新闻在探索中前进,优化了电视频道资源,使一些电视台在9点钟之后开发“第二黄金时问段”初获成功。晚间电视新闻报道正在成为电视界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试验基地。一、晚间电视新闻的收视环境:观众身心疲惫,注意力差;电视剧铺天盖地,吸引大批观众进入虚拟的情感世界观众是电视生存的母体,一个没有观众的节R,无论高雅还是庸俗,早晚都会坐以待毙。当前,电视节目铺天盖地,节目样式纷繁复杂,观…  相似文献   

6.
列宁曾对早期的电影新闻片给予这样的评论,说电影新闻片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列宁的这一论点精辟地提出了电影新闻片所具有的“政论”的新闻属性和“形象”的艺术属性。今天我们运用这一论点来看待和研究电影新闻片的后继者——电视新闻的特性,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一、电视新闻两种属性的客观存在 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是后起之秀。它以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同期声和实况音响及其画龙点睛的旁白、解说等综合性表现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传媒中社会影响力最广、受众最多的佼佼者。 电视新闻之所以后来居上,除了依靠现代电子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其综合性表现元素,通过展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来感染受众。电视新闻是靠摄取活生生的、实在的、可视可感的形象,报道新闻事件、传播消息内容的。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创作有着共同之处,即是靠“形象”说话的,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电视新闻的产生、形成及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艺术作品创作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思维。 不论是专题类、评论类的新闻还是简短的消息类的新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与电视剧具有不同的属性。电视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或正在进行的事实”的报道,它必须是“生活的真实”;电视剧则属于文学范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然而,电视新闻却可以借鉴电视剧的一些文学创作手法,吸引受众,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一、用情节吸引观众一部文学作品或电视剧,靠精彩的情节吸引读者或受众。新闻节目吸引受众首先靠的是新闻价值,而不是情节。而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在严格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注意新闻报道的情节,是创造观众收视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开篇设置悬念。电视与别的媒…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节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电视新闻片也一样,它是靠镜头和镜头间的组接、变化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节奏。节奏在电视新闻中.是指时间秩序与意义秩序所引起的在新闻的外部表现与观众的感觉上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新闻栏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部重头戏.在传递资讯时如何营造出一种节奏感.让受众在轻松愉悦中收视,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专题片因其深度和广度,让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或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电视新闻专题片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极其重要的分部,要想真正理解电视新闻片,必须先了解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南燕 《视听纵横》2009,(5):115-116
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还是时政新闻栏目的“主食”,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新闻源,会议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电视会议新闻又常常陷入程式化误区,难以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2007,(7):9-9
第1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专业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年指出.2006年,新闻节目占据收视市场重要地位。观众平均每天收看新闻节目22、8分钟。占其总收视时长的12.95%。而每天收看电视剧的平均时长是52分钟。新闻节目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综合新闻,占据58%,综艺娱乐新闻的收视份额也占10%以上。此外,新闻节目广告投放额进一步增长。去年电视新闻节目广告投放总额达到537亿元。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生动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后期编辑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工作环节,是指将电视新闻前期获得的新闻素材,通过有选择、有目的地筛选组合,配音合成,最终形成观众喜于乐见的电视新闻的过程。由于电视新闻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生动、传播内容丰富、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等特点,较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等各类新闻  相似文献   

13.
Media视窗     
●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下降第1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专业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指出2006年,新闻节目占据收视市场重要地位,观众平均每天收看新闻节  相似文献   

14.
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对新闻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活动①。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专题)区别于其它媒体新闻的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是电视新闻(专题)中最生动、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因此,电视记者要认真研究现场采访。现场采访的特点:(1)、记者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报道的可信度、观众收视心理的“亲历性”; (2)能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展现人物个性, 引发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15.
孙丽 《新闻世界》2012,(10):51-52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南朝鲜汉城金浦机场发生爆炸事件》的新闻,但播出方式有些特别:七点二十五分左右,播出的是口播新闻;七点三十分播出的是图象新闻。开头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各位观众!现在播放本台记者刚刚从汉城传回的电视新闻。”所以用“电视新闻”提法,是以此区分几分钟前播出的口播新闻。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呢?原因是这样的。 14日下午四时左右,我们同日本共同社记者交谈中知道金浦机场发生爆炸事件,基本事实弄清以后,立即写成新闻稿用电话传回北京。传完后,我们觉得作为电视记者不应就此满足,应争取拿到图像新闻。经多方联系,获悉日本NHK记者拍到了机场爆炸现场。那时已是北京时间下午六时半,我们立即租卫星传送时间,并通知北京准备接收。七点拿到新闻片素材,编辑、配音后,七点十一分传回北京,口播新  相似文献   

17.
李佳 《记者摇篮》2010,(4):40-40
对于经常性看电视新闻的人来说,早已经习惯了每条新闻的前面都有一条导语,对观众来说,在进入真正的画面新闻之前,由主持人对片子的简短介绍,直接影响了观众的收视决定。而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即使做出了精彩的新闻报道,如果没有一则引人人胜的导语,那么它的收视传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电视新闻的作用,新闻教科书早有定论:其一曰“播报新闻、传达政令”,其二曰“沟通舆论,影响舆论”,其三曰“传播知识、活跃生活”。少儿电视新闻虽然也属于电视新闻范畴,但由于受众一般定位为8-14岁的儿童,相对于普通电视新闻受众,其知识面较窄、理解能力较弱,收视心理、收视行为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少儿电视新闻的各项作用与普通电视新闻虽然大体一致,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概括地讲,其作用有四:为儿童播报适合他们的新闻;让儿童得到娱乐享受;寓教于乐,让儿童得到道德启发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成为儿童接受媒介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的视听语言及画面文字的问题,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前不久,在“湖北电视奖”参评的新闻节目中,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两极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观点:一是以画面为主(主画说),即把文字贬入“解释”画面行列,认为文字是画面的说明、补充;一是以声音为主(主声说),即强调电视新闻以文字为主,画面为辅,大概是“关掉画面也可以得到一条完整新闻”理由的使然.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前者是“电影观念”的产物,后者是报纸.广播观念衍生的理论.实际上,在不同的电视新闻片或同一部新闻片的不同方面,画面(包括拍摄时带有的现场同期声等因素)和文字的着重点不同,作用不同,产生的报道效果也不同.正确、科学地分析、认识画面和文字特点,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采编电视新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尹靖 《青年记者》2020,(5):48-49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受欢迎程度与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以及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关联。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在内容、形态、渠道方面均有改进,比如,央视《新闻联播》缩短有关国家领导人新闻的时长,更突出民生新闻,借力“两微一端”,同时进军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发展的同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应与时俱进,进行适当“转型”,主动求新求变,朝着专业、亲民、睿智、个性的方向发展,增强其个人传播力,吸引并抓住观众注意力,稳固并扩大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