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到了一定的水平,就不能只单一练一板拉高吊弧圈球了.而必须要结合下一板球的组合练习去制定训练计划。为什么这么说呢?无论什么样的攻球.包括你自己觉得可以一板定乾坤的球。都有被对方防回来的可能性。为此.在练习时就要考虑技术的组合.在相持中你的身体应时刻注意保持基本的姿势.不要懒于还原.忘记还原就意味着失误。如果对方是进攻型选手.除非其用侧旋或下旋的推挤回球。否则你不太可能有机会连续拉高吊弧圈。还有,如果对方反拉你的第一板高吊弧圈,回球的速度会快得超出你的想象。所以.只有加强连续性的技术组合练习,养成尽快还原的好习惯.才可能在高水平比赛中赢球。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3,(8):90-91
正胶搓攻:抓住球的轨迹,保持动作合拍 搓攻是传统直板正胶打法中最常见的一套进攻战术,虽然击球动作相对简单,但却最能体现使用者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张红勇在处理这板搓攻时,技术运用非常细腻。尤其是他在搓出第一板球后,对对方回球的情况预判得非常准确,继而利用娴熟的衔接,将第二板攻球的效果发挥到了最佳。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2,(8):98-99
反手连续拉球是直板横打基本功中比较高级的一项,本篇选取的套路是王皓第一板拉下旋之后衔接第二板拉上旋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高低手”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身体重心的不同高度以及拍形调整的不同角度,都反映了对待不同旋转来球的击球技巧。在衔接两板球的过程中,腰腿的支撑力量非常重要。只要腰腿绷住劲儿,身体力量才不会散掉,并且从第一板顺势转到第二板进攻,保证出球质量。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2,(8):102-103
“正手发球后衔接反手抢攻”是马龙技术武库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依托于他高质量的发球,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手具备的强大杀伤性。比起侧身抢攻而言,反手抢攻的步法调整要相对简单,动作相对更小。由于马龙自身的连续进攻能力非常强,所以他在拉这板球时往往更注重旋转、落点以及出球的稳定性。即使对方能扛住这板进攻,他也能从容地在第二板衔接中加快节奏,使出球更具力量和速度。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4,(8):92-93
金玟锡第一板反手拉下旋就用了一个非常规动作,他没有完全靠手腕的发力去制造击球弧线,而是在摩住球后凭借前臂的爆发力把球拉过去的。这板球的击球点在来球的上升期,这主要是为了加快出手的速度,全玟锡先用速度压制住对手后,再通过旋转降低对方防守的质量,为自己下一板的衔接争取更多主动。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4,(6):92-93
许昕在这组图中所面临的局势是四组当中最被动的,回球难度也是最大的。图中,樊振东发球后面对许昕的摆短,上步运用了一板霸道的反手拧冲。压制到了许昕的正手大角度外斜线。无论是击球质量。还是落点选择上,这板球部渗透着樊振东出手的杀气。许昕非常勉强地进行扑救,在步法来不及充分移动的情况下,他仅靠手腕发力,勾了一板旋转非常强烈的上旋直线球,并直接得分。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14,(5):94-95
我们把这种技术的组合有时叫做“高低手练习”,计划的名称是:拉后打(或扣杀),教练员一般会用多球展开训练:第一板送出下旋球,运动员拉的这板球再回来后就变成了上旋,第二板要求他们再用。陕攻技术打。在实战中,这组衔接最佳的效果就是由发起进攻到完成得分,这一拉一打之间,持拍手及前臂击球前位置的高低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12,(8):96-97
反手拧拉正手位的台内短球是直板横打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同时也是王皓的特长技术。当对方发球到他的正手位时,王皓通常通过拧拉来衔接后面的技战术实施。由于握拍法的“灵活天性”,直板运动员在拧拉时往往可以利用手腕释放更充分的爆发力,使出球更具威胁。而一旦对方再将球回到其反手位,王皓便可以利用反手快撕来形成杀板。在这两板球的衔接过程中,除了来回的步法非常关键之外,击球时的拍形调整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手臂向前送出的动作要尽量快速、短促,充分摩擦来球的底部 蒋澎龙说:“通过加转摆短回球的时候,对手多半会回搓一板长球,此时我的基本战术就是随时准备拉这一板出台球。”加转摆短可以很好地控制对手,也为自己的下一板进攻创造了机会。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练习中要做好在摆短后上手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发完长球后,对方回接的球一般也会偏长,所以在衔接抢攻时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重心还原的动作。因为当对方接发球前,发球方应该站在一个最稳妥的位置,对对方每一个回球落点,进行相应的准备。一旦对方出手,发球方判断清回球的落点后,脚下应该迅速移动,等球弹起时,顺势利用腿、腰、手同时发力,去击打来球。  相似文献   

11.
马龙在一局比赛中可以发出三组长球,堪称世界顶级选手中发长球几率最大的选手。图中,马龙发不转长球到左手选手波尔的反手位,随后用自己擅长的前三板抢攻夺得一分。对于波尔来说,接这板球时还是想避开马龙的正手位,不得已才使用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反手位。马龙早已算到了波尔的用心,所以提前侧身,拿下了这分。之所以能将发长球战术运用得如此自如,是因为马龙对自己的相持能力十分自信。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05,(7):94-94
大维近期将推出旧TECH系列新品,图中的Superior Wooden是其中的一款纯木板,尽管两层阿尤斯(Ayous)构成的芯层所占比例较大,但得益于适当的整体厚度。并不会有强烈的振手感.回球安定性较好,同时林巴(Limba)面材极薄.便于来球撞击的力量迅速透过而抵达云杉力材,因此初速足以给对方一定压力,近中台稳健推攻型直板或反手以拨挡为主,正手拉球摩擦较薄的横板选手适用。  相似文献   

13.
阎森 《乒乓世界》2008,(5):110-111
文佳在我这个组里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起初她给我的感觉是整体技术能力不错,基本功扎实,各个单项技术都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她进攻的旋转比较强、力量比较大。总得来看,文佳的技术风格偏于凶狠,进攻意识很强。从文佳的技术细节来看,当她在进行连续相持的时候,技术动作会出现变形,每板球之间的衔接有时候不太顺畅,脚下的跑动有些混乱,因此她应该在衔接上多下功夫,强化各个单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期所选的套路要求运动员要击打四板球:第一板上正手位挑打短球、第二板回反手位衔接直板横打斜线、第三板衔接直板横打中路、第四板移动至正手位抢攻斜线。这组综合练习的重点在于“近台率先发动,利用反手形成相持后,伺机转换用正手杀板得分”。就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来说,这是一项比较常用的套路练习。他要求运动员在反手主动相持中不仅能够通过落点变化为正手创造机会,同时更要强化正手位的得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球》2010,(9):104-105
随球上网,通常会出现在双方对拉的最后一个回合,很可能由此直接得分。当你的对手回球力量不足,且落点比较浅时,最大可能接近球网的随球上网击球是一种积极的、侵略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 当前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趋势,欧洲运动员已经把旋转与速度紧密结合起来,前三板技术(发球、发球抢攻、接发球)迅速提高,连续拉弧圈球的命中率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快攻打法要想在世界乒坛上取得良好成绩,除了继续提高前三板球的技术外,还必须迅速提高后几板球的实力,用后几板的实力来促进前三板技术的充分发挥,并争取在相持来回球中发挥快攻的优势,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打好机会球     
网球比赛中,你的目标就是迫使对手回出浅球任你进攻。实现这一点,你需要通过大角度的击球和较深的回球调动对手。而当一记浅球真的出现时,很多球员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这一幕,我已经见过多次,甚至有时在职业比赛中也曾上演过——球就在那里等着球员进攻,可这位球员猛击一板之后,球应声落网或是明显出界。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这位球员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其击球之前就已经想着后面的事情了;也可能他对这板进攻的考虑时间过长,以致于击球时犹豫不决;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对进攻时机的掌控并不好,击球过于急促。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3,(3):86-90
在处理对方拉过来的弧囤球时。反手使用长胶的选手采取“削”和“挡”的防御回球比较多。当然。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而对方一旦熟悉了回球的特点。光靠防御性回球依然可以让对方形成连续进攻。用长胶接球。击球点和集中发力很重要。如果在接弧圈球时把防御性与进攻性技术交融到一起使用。会很好地破坏对方的连续能力。使用长胶打进攻。海绵越厚、胶皮越软,越容易使用。如果是没有海绵的单层胶皮.胶粒不长不细也可以打出进攻的特点。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腕发力可以制造上旋球.但手腕发力容易使拍形晃动,击球不稳定。所以,用更多带有“推挡”性质的回球。保持手腕稳定,是回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时尚球类》2006,(3):61-61
板球运动起源于英国,棒球和垒球连动则是从板球派生而来。板球至今是英联邦国家最喜爱的运动.在印度它被视为国球,板球虽然不像乒乓球、垒球等球类运动那样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其实它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八五一年成立的香港木球会,也是英格兰之外建立的第一批板球俱乐部。而在中国大陆,早在一九五八年上海和北京就出现过板球比赛和板球俱乐部,不过打板球的主要是驻华的外国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对横板选手来说。对反手位的长球最便捷的回球方式就是直接用反手起板。尤其是女子选手,反手进攻技术的使用比率非常高,这与她们自身的技术特点有关:两面的相持能力强,但是大范围的跑动能力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