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试论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孟津县文化馆收藏的铭文银壳画像镜的内容不是老子浮屠像;从铜镜形制、莲花和连珠纹等特征分析,该镜不应当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所造,而系唐代仿制品;有关汉明帝时期造佛像的记载有误,最早可靠造佛像的记载是东汉末期笮融的"以铜为人",考古发现最早的佛像是重庆丰都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墓出土的摇钱树佛像.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以佛像绘画的方式宣传佛法,由印度僧人带来的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佛像绘画样式并没有产生宣传佛法的作用,但佛像画最终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达到了完全的像教作用,这与最早接触佛像绘画的中国本土画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绘画史的记载中,最早接触佛像画的画家是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他的佛像画并非如许多美术史的著述中所说的完全就是西国的风格。根据佛教初传时期的史料和六朝画家的绘画风格记述,可以证明从曹不兴开始直至后来的诸多画家都对佛像画进行了改进,他们所作的佛像画与西国样式渐行渐远,并且都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和时代特征的佛画样式,这些具有中国绘画特征的佛像画才是佛教在像教过程中得以流行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4.
潮汕桑浦山的岩洞寺院多达13座,其中7座中保存有佛菩萨石刻像,是广东古代佛教石刻造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甘露寺的布袋和尚像,韫玉寺和佛像岩的佛像群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甘露寺布袋和尚像造型生动,可媲美同时期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布袋坐像以及赣州通天岩布袋坐像;韫玉寺具有故事性的佛教人物雕刻非常独特珍贵,其主题应该是...  相似文献   

5.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何志国 《家教指南》2011,(4):15-20,128,129
西南地区早期佛像有摇钱树佛像、墓葬雕刻佛像和陶佛像,年代以东汉时期为主;湖北早期佛像有陶瓷器、铜镜和鎏金铜牌佛像,年代是吴晋时期。两者部分图像志有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南早期佛像对湖北的影响。两地差异是:西南均为说法坐佛,仪轨规范,佛像载体与丧葬有关;湖北多施禅定印坐佛,佛与菩萨衣着和发式混淆,佛像载体为实用器。两地差异反映了二者粉本的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7.
据佛籍和敦煌遗书记载.东晋高僧刘萨诃原活动在江东一带,后往天竺西行求法时途经河西走廊,并在此"授记".将来会有佛像从凉州番禾县望御谷的山岩中出世.尔后80多年,出现了雷震山裂,挺出瑞像等种种离奇神异的事迹,这就应验了刘萨诃的预言.因之出现了固定模式的佛像--番禾瑞像,刘萨诃的故事、番禾瑞像及其信仰随之广为流传.在番禾县当地尤甚.  相似文献   

8.
论文着眼于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缜密地分析了唐代菩提伽耶金刚座真容像的实质内涵.认为菩提伽耶真容像,意味着传说中出于弥勒菩萨之手,而表现的宛然如在形姿,其像在中国的摹刻和流布与弥勒信仰相关联.初唐赴印求法与巡礼的佛教徒们怀着炽热心情,礼拜供养菩提伽耶真容像并带回其图像粉本.7世纪后半叶至8世纪末前后,中国一度流行的施降魔印佛像,显著地受到菩提伽耶真容像造型影响,同时融入中国创意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过去倾向比定为密教尊像的装饰佛像,其原形亦由来于菩提伽耶真容像,装饰的真正含义在于表述供养者的恭敬之心.  相似文献   

9.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115-120
佛教崇尚光明,认为佛的身体有种种光明,佛光在佛像中以背光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像背光的宗教内涵与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国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佛像背光的创作非常发达,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整理研究可以管窥佛教的像教意义及我国佛像制作发展的艺术历程。但目前对此尚无成系统的专门论述,选取此阶段有代表性的一些佛像背光进行比较分析,述其流变轨迹,以见其由最初的依据佛经为得福报而造背光,到以背光雕刻来扩大宗教宣传的影响,再到后来成为装饰性的纯艺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台湾学者蔡志忠先生有一个收藏佛像的爱好。他在决定收藏佛像之前,就立志做一个不同一般的收藏家,所以,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木刻的、石雕的、泥塑的佛像一起收藏,而是选择了只收藏铜佛,其它的一律放弃。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只收藏铜佛像,很难和什么佛像都收藏的人相比,和其他什么古董都收藏、琳琅满室的人比起来,好像更加单调、贫乏。但是,很快,事实证明了蔡先生抉择的正确。他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收藏了1000多尊铜佛,到现在已收藏了2011尊,特别是收藏的中国宋元明清的佛像,已具世界一流水平了。而很多人收藏古董,花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能否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作为县域交通主要方面的县域公路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紧紧围绕这一影响因素,从二者的相关性分析入手,总结出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公路和谐发展的"五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丘北、泸西、罗平三县僰人遗裔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三县戈仆(白彝)的源流和迁徙、语言、信仰与习俗的实地调查和川南焚人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三县戈仆(白彝)属于僰人,极可能是川南僰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几年北川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其经济发展各方面关系的研究发现,对于经济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总量增长;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就业率提高;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消费经济提升;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But how is statistics used in practice?’ ask our pupils. Peter Reynolds outlines two applications that landed on his desk.  相似文献   

16.
福建长汀古城和湖南凤凰古城在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多类似性,凤凰古城凭借其区位优势、开发条件、独特的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等使古城旅游独领风骚,也为长汀古城的古城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借鉴凤凰古城旅游成功经验,创新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突出古城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才能提高长汀古城旅游的档次和品位,使长汀古城成为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古城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全面把握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的市场化、民营化,更好更快地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县域治理研究是治理理论在县级地方政府层面的运用,它试图在综合现有地方治理和县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改革县域治理结构,建立县级公共财政体系,培育县域公民社会,建立协同治理模式等方面,为提高县域治理能力,实现县域善治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作为中观的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增长极、点轴和网络模式中进行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可以优先实施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战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同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寻求有效、合理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20.
郭祥正与舒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祥正是北宋皖江地区著名诗人。他为桐城县令三载,常去舒州州城,与州守、名士、高僧、隐者、异人广泛交游,留下了大量诗篇,皖山皖水为之增色。他曾造访太湖海会寺,拜谒守端禅师,遂使海会寺声名益彰,成为宋代淮西禅宗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