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尘埃落定》的语言通过以“甲”事物表现“乙”事物、语言的陌生化、语言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复杂性)和短句子的张力等方式大量使用了隐喻修辞,从而使小说的语言具备诗歌语言的诗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冯发云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0-21
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关注焦点,采用细读式方法论,长于诗歌分析。由于它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类似,使得玄学派诗歌与新批评思维叠加在一起。在新批评的视野中玄学派诗歌富含张力与反讽、意象与曲喻、戏剧性与伪逻辑等特点,这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3.
“我说”与“他说”作为诗歌语言言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在“我说”与“他说”之间诗歌整体意蕴、结构得以呈现.但较之于“我说”的同一变化性,“他说”语言自身言说的无限可能速度性、可写性以及世界的元元素性,却始终与兰色姆所谓诗歌之还原丰富、复杂的世界的本体论宿求相合.在诗歌本体论的追寻中,“他说”具有绝对的权威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的性格     
文章亮点:在“自然”中撷取最动人的那几点.化为豪情满怀的一首首美妙诗歌。语言富含诗意,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5.
张娟 《现代语文》2007,(2):99-99
杜甫一生情系国家、心想人民,用诗歌表达他对祖国强烈深沉的爱,对亲人的无限牵挂,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表现出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杜诗语言凝炼,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非常善于在诗中使用互文句法,这对他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新边塞诗人章德益的诗歌充满了语言张力美,有着互否、互补、对立、异质因素的张力表现。他的诗歌通过驳义语词、语言形变、意象语言张力的建构,描写了丰富的边塞景物,形成了独具章德益色彩的语言张力美。  相似文献   

7.
飞升与沉降──论海子诗歌的意象构成及其内在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海子诗歌意象构成系统分为“太阳”与“大地”两类,其基本的内在张力是“飞升”与“沉降”.这一张力构成海子生命艺术化与艺术生命化的独特现象。由于此,海子的诗歌才言说了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他的生命的内在张力丰富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张力场,使他的诗具有了多侧面,多维度,深涵蕴的立体感与浊重度。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写生存诗歌著称,他是一个向人类说话的人。在他的诗歌中,他使用普通人说的朴素的语言,并把自然当作精神的隐喻。他把诗歌定义为“反对混乱的瞬间停顿”。他在《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及《修墙》这三首诗中探索了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他的诗歌主题对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谨慎进行生存选择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姜庆乙是一位满族盲诗人,他用诗歌感悟生命的色彩,《语言金币》组诗是近年来诗人创作的一组诗歌,由这组诗可以看出其诗歌特点在于用声音感知生命,富有生命的质感;用比喻想象生活,比喻新奇;诗句则充满张力,富含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诗歌张力的扩展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原是一个物理学术语。用在诗歌创作上特指诗歌的语言、意境、结构及整休布局等方面所包含的不同成分和对立性,是诗歌创作和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法。恰当运用“张力”,不仅是优秀诗歌创作的需要,也是打动读者,增强诗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马韦尔的名作《致他羞涩的情人》一诗中,处处体现着“文学张力”的作用,并以“含混”,“反讽”,“悼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几个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诗歌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并使诗歌在意义上成为平衡的整体。使读者的恩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而诗歌中的意象又不断发射出新的审美信息让人猜不透,外包的“象”和内含的“意”相互作用,产生张力,使文本圆涨。包孕无限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小学语文教育要给孩子提供最精粹的诗歌选篇,小学诗歌教学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然而,“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学观、尚可斟酌的选篇、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诸多因素使当下的诗歌教学并非尽如人意。小学诗歌教学究竟面临哪些问题?面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们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愿今天的讨论成为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15.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注意自身的诗歌理论建设,他提出的“风骨”和“灵魂”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诗论中,“风骨”和“灵魂”不仅涉及到诗及诗人的内在修养,不仅涉及到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到诗的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黄芳的诗歌处理的是人与世界、人与回忆的关系,她以语言试图构建从柔弱走向强大内心的女性思维与生存方式。“慢”与“朦胧”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女性思维中抗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与诗同行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进行写作系统训练的最简洁可感的文学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每种符号相适应”(莱辛《拉奥孔》)。绘画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诗歌常常“突破语言这种媒介符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语)。本文以绘画的“平面构成形式”在诗象打造中的运用为例,推介几种诗歌的表达技法,意在呼吁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让诗歌和诗美与我们一路同行。一、意象特异…  相似文献   

18.
多多创作于白洋淀时期的“地下诗歌”体现了他独有的率直和锋芒。他以“对于痛苦的认知,对于个体生命的内省”、“以近乎疯狂的对文化和语言的挑战”显示着他诗歌的尊贵品格。以代言“铁屋中的呐喊”显示着强烈的思想震撼力。  相似文献   

19.
新批评理论核心之一是文本细读法,在文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诗歌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利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分析方法,以约翰·潘安的诗歌为文本,从语言张力、情感张力、意象悖论、情感悖论四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其诗歌语言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象对立,极大彰显了其语言及视觉的冲击力,再次佐证了新批评这一理论对诗歌学习和创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论述诗歌语言艺术特点的系列文章之一。文章论述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与张力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探讨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与张力形成原因并结合诗歌作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