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是属于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有着极为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数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对莫高窟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对石窟文物信息进行永久性的存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对外合作方式: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实施“国际敦煌档案”,与大英图书馆等多家单位进行“国际敦煌项目(IDP)”,并建立“敦煌数字图像数据库”等,都为未来实施的“数字敦煌”奠定基础。落实数字敦煌的过程便是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管理方法,增强对石窟壁画的保护研究和改进敦煌学研究工作形式的一项技术革新的实践,对于推动莫高窟遗址的管理保护和国际敦煌学的研究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详细阐述了在古籍数字化领域里最为先进的图像技法和应用,介绍了"国际敦煌学项目".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已建和在建敦煌学数字化项目的基础上,对敦煌学数字化的现状进行了评析,揭示了敦煌学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如重复建设、版权纠纷等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敦煌,凝聚着连绵相沿的历史和不曾中断的文明,是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敦煌宝藏现世以来已走过百年风雨,敦煌学诞生后亦经历世纪沉浮,《寻梦与归来:敦煌宝藏离合史》以讲述故事的手法,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敦煌文物流散的历史,以及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最终将“敦煌学”带回故土的历程。这本书在展现敦煌学当年面貌的同时,折射出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对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一部“真正的敦煌学学术史”,更是一次带领读者追寻文化情感的心灵旅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已建或正建的敦煌学数字化项目,分析了当前敦煌学数字化中存在的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是民国时期敦煌学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随着学术期刊的繁荣与定型,民国时期敦煌学也逐渐由文献刊布走向专题化研究,诞生了最早的一批敦煌学者,成为国际显学,完成传统研究范式向现代研究范式的转变,促进了敦煌学研究在20世纪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喻雯虹 《图书馆论坛》2011,31(3):87-89,163
介绍国际敦煌项目(IDP)的源起和目标,架构与发展,以及开展的主要资源合作项目,认为IDP是国际同类项目中最大、最成功的一个,分析该项目取得巨大成功的五点原因。  相似文献   

8.
“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工程”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出版工程之一,其主体部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先后被列为“2011—2020年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分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文章回顾了“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工程”项目实施的来龙去脉,梳理总结打造这项文化出版精品工程的顶层设计、出版历程、编辑经验及重大意义,全面呈现几代藏学专家、出版人的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9.
国家图书馆馆藏全部16000余件“敦煌遗书”将于明年全部编纂整理完毕,分150册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记者6月29日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编纂座谈会上了解到的。这项出版工程是在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完成的。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其中数以万计写于公元5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历史文献在尘封千年之后再度面世,令举世震惊。此后,“敦煌遗书”历经劫难。其中,外国探险家将大量“敦煌遗书”劫掠海外。直至1910年,当时的清学部才命甘肃学台将劫余经卷解运…  相似文献   

10.
<正> 四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国内的敦煌学研究工作获得了新生,特别在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以后,更有迅猛的发展。在目录工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已发表的成果来看,涉及的领域多为前人所未经,而又是现在研究工作所必需。可以说,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国内敦煌学的目录研究和目录工作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出成果的时代。限于篇幅,以下仅从五个方面作简单评述。第一方面,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北京图书馆对馆藏敦煌汉文遗书卷子所作的补充性的目录,这就是北京图书馆善本组在1981年公开发行的《敦煌劫余录续编》。这本书著录了《敦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在数字化时代敦煌学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以及数字化对敦煌学研究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概要叙述了敦煌学数字化的缺陷、现状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3.
“犹记开国全盛时”,解放初的出版界,积聚了大批学术人物。他们本身或已有很高造诣,如叶圣陶先生,张静庐先生,在当时算是老一辈了。或正在某一学术领域崛起中,年龄大致在三十岁上下。后来成为我国敦煌学与佛教界重镇的周绍良先生属于后者。周先生当时供职人民文学出版社,业余正在研究敦煌变文。那时的敦煌研究,因英、法、俄、日等国和我国各馆馆藏均未拍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物和文献是敦煌学众多分支学科研究材料的基本来源。因学科门类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分支学科在利用研究材料时或侧重实物、或侧重图像,或侧重文献记载,在研究资料的全面性上多有欠缺。敦煌写卷名物类文献既是同时材料,又是即时材料,涉及学科门类十分广泛。以写卷名物为研究视角,可补图像、实物及其它材料之不足,因此,敦煌写卷名物类文献对敦煌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敦煌项目的宗旨是促进敦煌西域文献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IDP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免费为研究者提供高清晰文献图像。IDP成立于1994年,15年来已经在全世界成立了七个中心,拥有六种文字版本的数据库和网站。文献保护修复、编目与研究、数字化以及教育项目是IDP的主要工作。IDP以精密的数码设备和严格的操作程序开展数字化工作,所获取的文献图像经加工后通过4D数据库提供服务,数据库设置了便利而多样的检索途径。IDP具有鲜明的特色:运作经费主要来自外部基金的资助,文献图像通过互联网免费供研究者使用,构建古文献保护、研究与数字化的国际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一 拙作中两处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专著);《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年第4期,论文)。这里要谈的,它们已经谈得差不多了。旧调重弹,只是想引起敦煌学界的进一步注意,和图书馆编目人员“何妨下楼合作”而已。 首先,还是得把敦煌学界众所周知的常识而为图书馆学界尚不熟悉的情况说一说: 敦煌学(Dunhuang Studies)这个学科,如果要从严格的哲学角度的科学分类学(Classification of Sciences)角度来看,是够不上一门科学的“学科…  相似文献   

17.
王重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同时又是蜚声国内外的敦煌学大家。文章评述了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学研先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赖晨 《档案天地》2014,(4):24-27
正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性显学,它是一门博大精深、涉古通今、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被称为学术的海洋、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许多学者为敦煌学作出了贡献,如常书鸿,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50多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因为有他,敦煌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  相似文献   

19.
《档案》2000,(2)
为隆重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创立100周年”,国家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等将在北京、兰州和敦煌相继举办系列纪念活动。7月上旬,国家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敦煌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大会”。7月29日,敦煌研究院将在敦煌英高窟召开“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届时,将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名义,对保护和研究敦煌文物做出特殊贡献的国内外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7月上旬,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主办“敦煌艺术大展”,展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敦煌文献“分雪”一词语源与语义发展路径、“分雪”与“分说”语音关系、敦煌文献本身的语言结构、“分雪”“分说”文献出现时间先后四方面讨论,认为敦煌文献“分雪”一词系同义连用,“分说”借字说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