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主表达贯穿始终。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写作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也就应运而生。随着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发展到“师生双主体”又转换到“师生交互主体”,主体性作文教学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即作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是以学生为主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引导力量。教师通过定标、点拨、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才是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督促自己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多种方式的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3.
陆娟娟 《考试周刊》2009,(41):84-84
数学教学课堂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应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把学生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筋思考等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谈主体教育的体验——开设学生阅读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教育实验高潮中,佛山市荣山中学“主人翁”教学模式以特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体现着主体教育理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 “主人翁”教学模式首先体现主体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让  相似文献   

6.
徐为春 《考试周刊》2009,(27):213-214
高中物理课主体教学模式是针对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借鉴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成果,结合教学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设适时点拨——共同归纳创新”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是主体。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首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必须依赖于现代主体性教育理念。要坚持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原则,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倡导客体实践活动的内化,发展主体的个性,重视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激发主体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教育活动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作用于世界、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活动的主体,是不断发展的主体。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  相似文献   

11.
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应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取向。教育要“适合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属性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独立主体、能动主体、发展主体等方面的属性,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以个性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创造教育观为主导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从小学生学习语言字的吸收与运用.实现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必须有学生主体真正参与的积极的实践活动。这一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外在表现于“读”的语言学习活动.更是内在体现为“悟”的心理活动。即对语言字表达的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丰富新颖合理的活动内容,确保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学生个性意识的健康发展。“两头在课外,中间在课堂”这一开放有序的活动模式.既诱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工作的合理分工所形成的良好活动机制,保障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办校之初,我们提出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主体能力”的办学思想,并着手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的主体教育实验。随着主体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校主体教育实验深入开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1.内容上相对陈旧,在编排上偏重教师的教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2.门类较多,内容繁杂,学科之间和学科内容都缺乏整合;3.教师的课程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观念还时常左右着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赵晴 《四川教育》2001,(5):16-16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创新精神的源泉,也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初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初期,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感情世界丰富等。这正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关键期”、“黄金期”。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选好切入口,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我们认为初中生社会交往良好心态与技能培养是实现学生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施森林 《考试周刊》2011,(86):213-213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也就是首先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养成积极求知、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能有效地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过分注重授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灌输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基于此,我参加了襄樊市教研室于新课改之前就开始实施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但教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促使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以人为本的思考也应该是多维度的。这里的“人”,既包括阅读主体——学生,也包括作为阅读主体和阅读活动组织者出现的教师,还包括阅读对象——文本(作者),这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生成,共同构成阅读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主体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想原则是第一人称的,与一个“我”分不开的,那么,对于人的思想如何能以“我们”的方式被理解,“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主体”,“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胡塞尔提出了intersubjecfivity一词,译为“主体间性”。在我看来,胡塞尔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兴趣”所在是“主观间性”。我们要对人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作出科学研究,就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对人类存在的制约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