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基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三个小时。人们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寻求知识。人们的关注点在网上,兴奋点也在网上。网络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网络等新兴媒体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审美情趣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网络已实现对人类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每日必网”、“无网不在”成为不少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汤双平 《声屏世界》2009,(12):37-39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拥有舒适、温馨、时尚、浪漫的家装空间是现代人切实的生活需求。①2005年3月28日,央视经济生活频道率先开播了一档家装栏目《交换空间》,它的诞生无疑是对传播环境的正确反映和表达,是社会文化转型下对电视节目方向的成功把握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赵洁 《青年记者》2007,(6):72-73
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考察新闻伦理关系,就不能离开社会交往的实践。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正是这样,它是在人类迈人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的一种,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新闻伦理问题。简单地说网络新闻伦理就是信息的传播与受传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进行社会交往与传播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依靠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出于自律的要求而规定的成或不成的规范,它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处理好新闻与事实、传播与受众、新闻传播与社会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基于网络而构建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网络传播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趋势,因而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网络低俗内容的监管难度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技术在改变人类现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一些网站为提高“点击率”,传播不健康信息、刊载格调低下的图片、链接不健康网站、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等。如今,随意打开某门户网站,  相似文献   

5.
庹祖海 《网络传播》2009,(10):20-22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发明和革命,它不仪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相交际方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6.
高文苗 《中国出版》2012,(20):65-67
网络出版行为作为现实的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演进的产物,具有特定的社会性。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行为,是人类实现自由的一种行为方式,但仍无法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是一定自由限度下的自由行为。它作为与网络言论行为有密切关联的传播行为,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有必要对网络出版行为的内涵与性质、主体与客体、自由限度等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7.
刘浩 《网络传播》2007,(8):30-31
互联网是20世纪一项重大基础性科技发明,它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这一伟大变革,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从而有效促进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未来十几年.如何使我国网络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渗透和占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已经用“第四媒体”称呼互联网这样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伴随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增长.不知不觉中它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吴海燕 《新闻窗》2007,(1):93-94
如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播活动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比起来,以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融合、媒介资源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理、空间等限制,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张平  金宏奎 《东南传播》2011,(10):64-65
对于传播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即“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传递观”一直是研究传播学的主流观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仪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11.
"微观改变世界",微博自"出道"以来,就以其天然的互动属性改变着人们的交互模式,即"‘时空分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形态的一个重要特质,人类生活已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束缚"。①并且随着政界要人、娱乐明星、文化名人等意见领袖的渗入,微博正逐渐参与进社会叙事中来,成为"收集民意""输出意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出版的信息化与信息化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信息化技术对出版业产生的巨大影响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它作为一种开发、利用和传播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的网络载体,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学习、娱乐等的重要渠道,也开始成为社会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13.
电视专题片归属于纪录片的范畴,它是记录生活中某一过程或介绍某一事物的一种特殊体裁。它的创作包括画面、解说、音乐、音响效果、同期声、字幕六大要素,解说作为其中一个辅助条件,与画面互补并互为转化。解说的作用是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画面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以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世界各个角落。它在为人们带来新知的同时也成了各种思想的交流平台。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只有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传播的信息才能够有章可循,这就需要可靠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作为依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长期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同样适用。本文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进一步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于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这一论断已经不再有任何异议。从工作、购物、社交、娱乐、旅行、美食乃至寻找人生伴侣,网络几乎无所不包,网络生活已经越来越多地占领了人们生活内容的大部分。一个没有了互联网的世界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再值得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了。而网络对于学习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则同网络对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样,无处不在,并且同样也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侵入到传统教育领域。网络、数字技术、数字化学习和教育正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影响,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网络观,逐步成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基于此,社科类期刊的编辑人员应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的网络意识,注意对作者及读者进行正确的网络观教育与渗透,承担起信息时代赋予的新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当信息时代到来之后,信息技术推进了非群体化的人际交流,人类在便捷的信息海洋和纷繁的传媒样式中迷失了自己。对数字化网络的日趋依赖,人们开始陷入压力、寂寞和孤独之中。体育运动在信息社会条件下,逐渐潜移默化,成为人类承栽健康、快乐的新型方式。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全人类性,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已经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它在承栽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涉及到了人类需要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资讯,也涉及到了商务信息传播等诸多传播领域。成为非群体化交流催生下的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网络为首的科技给人类带来新质的生活样态,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的触角深入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反映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侯晓晨 《今传媒》2015,(1):25-26,30
关于注意力资源的竞争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核心竞争。为了争夺注意力,实现注意力生产力的最大化,自我隐私暴露成为社会的常态。为了快速准确搜索、获取和处理生存必备的信息,拓展注意力资源、提高注意力使用效率以及自主控制注意力的流动逐步成为人们最为迫切的需求和生存的基本能力。传统的隐私观念将被倒置,隐私不是指那些不愿意被别人所注意的个人信息,而是指不愿意被迫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胡逢瑛 《新闻知识》2005,81(6):25-27
大众传播媒体与信息传播工具如今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符号交流最为集中的地方。信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扩大与强化。美国被视为信息与传媒产业最强势的国家。美国为了进行美式“民主自由”的人类改造工程,已经展开大量的信息舆论操控战。发动伊拉克战争促使美国派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随军记团,美随军记的举措企图影响世人思想和行为,随军记是新闻价值的把关,美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已存在的自由与网络,打造本世纪最大的意识形态的塑造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