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监督和自我认识的产物,媒介世界是对现实的反映,为现实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为媒介世界的存在提供依据,媒介世界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而媒介真实也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虚拟的、片面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而客观真实则表达已经存在的。不因人的思想变化而变化,"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介真实"客观上反映了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Documentaries)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它们试图'记录'真实'世界的某些特征。"从这个简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纪录片的界定涉及二方面:对象世界的"真实";记录世界的方法;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真实"。对象世界的"真实"是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没有事实和价值判断也无所谓真实。表现的"真实"是通过画面、图像和声音等具体的记录手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世界大会是数字出版行业的风向标之一,本文将从2017年数字图书世界大会的议题出发,综合各方数据,浅析美国数字图书出版的真实状况以及2017年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出版形态、技术形式和传播机制下,电子书发展终将摆脱困境,迎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赖黎捷 《新闻界》2008,(5):125-126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情景再现、口述历史、数字技术则是新世纪以来纪录片创作中频繁运用的手法,《远祖之谜》集之于一身,极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就是人离不开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试论网络匿名性的消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网络匿名性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层面全面剖析网络匿名性消逝的原因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变迁,从而揭示网络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无法匿名、没有隐私的真实空间。  相似文献   

7.
进入信息化年代,新闻媒体受到广泛关注。电视新闻以真实、准确、快捷和深入受到观众认可。但现代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从头至尾充满解说的电视新闻,希望能从屏幕上欣赏到有声有色的真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记录下客观世界的真实图像,还必须运用现场真实的音响——同期声。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随着显示技术与互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慢慢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虚拟现实有两大类的发展方向:一类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对真实世界数字化,如数字城市、数字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另一类则完全是虚构的世界,包括虚拟人物、虚拟场景等。  相似文献   

9.
孟志军 《新闻知识》2005,(11):26-28
新闻的整体真实,又叫宏观真实或总体真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具体真实,微观真实和个体真实。整体总是由若干的个体组合而成,一篇篇具体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就会组合而成新闻报道的整体风貌,而这组合而成的新闻报道的整体风貌是否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基本风貌?是否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主流和支流”、“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  相似文献   

10.
电视传播中超真实空间对消费社会景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岩  张丽萍  范明 《编辑之友》2015,(10):51-55
媒介与人类生活已几近融为一体,人类对鲍德里亚所谓的“超真实世界”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如今脱离开信息传播的世界已很难想象.如果说现代传媒技术在诞生之初,还是仅仅试图去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客观世界,带给受众更逼真的“在场感”的话,那么随着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换代,传媒已在有目的地建构、创造一个看似真实、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可信的符号世界——媒介帝国.大众传媒的各类传播形态在适应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进程中,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不得不与消费主义联姻,进入一种共谋共生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1.
杨钧 《新闻爱好者》2004,(10):40-41
作家以“虚构”的方式传达他对真实的认知,而记者则以“非虚构”的方式反映他对真实的认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揭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真实。把这个世界的真实以“虚构”的方式揭示出来,需要高明的技巧和足够的警觉,这得靠诗歌的灵动、散文的飘逸、戏剧的冲突和小  相似文献   

12.
郭利民 《青年记者》2009,(20):42-42
2009年10月10日在北京闭幕的世界媒体峰会,通过了一份《共同宣言》,宣言呼吁世界各地媒体阿世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这一呼吁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真实、客观、公正、公平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性原则理应成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传媒世界并不“太平”,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马昌豹 《中国记者》2023,(10):41-45
<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真实性经常受到不同立场、传播技术和市场流量的冲击。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美国一直罔顾事实抹黑打压我国。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和传播权下移,新闻真实的内涵外延发生了变化,技术制作的超真实效果导致造假成本更低,更容易迷惑公众。一些自媒体缺乏专业素养和把关意识,一味博人眼球,追求流量,放任信息高速公路上真假不辨的内容一路狂奔。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论述,提升治理虚假新闻信息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杜绝虚假新闻是新闻界一直在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围绕电视新闻事实真实、逻辑真实两个维度,分别从来源真实、采访真实、排播真实,以及事理真实、技术真实、艺术真实等方面,探讨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我源自两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建构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与真实对应的虚拟或者虚构的世界中,通过自我的投射或者中介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建构虚拟真实也是人们认知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本项研究以虚拟真实这一传播技术形态为视角来观察人的本体性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就是通过传播手段忠实地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给观众一个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给观众的是真实的人生形态和真实的生活流程。那么,是否就否认了它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和介入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纪实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  相似文献   

18.
在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边界问题.非绝对真实的观念拓展了虚拟空间真实性问题讨论的余地;虚拟现实技术挑战了人的实存,化身自我具有的超现实可能性,考验着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在空间、情感、记忆以及创伤层面上具有连续性,因而对虚拟空间的规范和约束成为一种必要,对虚拟空间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以及自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9.
真实,不仅是我们把自己已把握世界的某种可靠性,同时它是艺术和审美赖以存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根本维度.真实,构成了美学视野中始终存在,并始终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数字艺术真实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如此苛刻地鉴定真实与否?这是人们需要可靠性存在的诉求的基本体现.  相似文献   

20.
唐雯 《视听》2024,(4):116-120
在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同各产业的融合发展背景下,元宇宙综艺节目在虚实交互的创新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利用快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嘉宾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拥有认知一致性的人物形象,既能接近真实人物,又不会引发恐怖谷效应;在场景构建中交织、穿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系列奇幻世界的游戏中彰显中国文化和众志成城的时代精神;虚实交互的范围和内涵得到了扩展,不分虚和实的故事叙事策略使得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模糊;在资源的回收流转中,数据利用方式也进一步创新,为“数字横店”的诞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