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蕾 《英语广场》2015,(7):59-60
"死"是人类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幸,人们在死亡面前会感到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的力量,因而对死亡产生恐惧和禁忌。美语中包含大量用于表达"死"的代用语,在不得不提及死亡这种现象的场合,人们便使用这些语言符号来代替对"死"的直接表达。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6日,当美国人将第一颗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时,这座城市几乎毁于一瞬——4平方英里的市区被夷为平地,8万人死亡,更多的人留下后遗症。从那时起,人们知道原子弹是多么的可怕。美国人以首先拥有它而感到“骄傲”,显得更加不可一  相似文献   

3.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4.
盛会 《师道》2013,(6):1-1
四川汶川8.0级地震尚不足5年,四川雅安7.0级地震接踵而至。面对数以百计的死亡、失踪者,数以万计的伤者,人们感到美丽的生命是那样脆弱,那样不堪一击。地震灾难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让我们悼念,让我们感到万分哀伤,我们悼念逝者,是因  相似文献   

5.
教室是青少年、儿童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二氧化碳含量多少,是衡量教室内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标志。据有关资料介绍,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对于人们的身体是有害的,如久居其中就会感到不舒服;若是二氧化碳含量达到20‰以上,人们就会感到头晕、头痛、脉缓、血压升高、四肢无力,甚至会出现心脏活动及呼吸运动衰弱等症状;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以上,就可能使人呼吸麻痹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6月7日,厦门一辆BRT公交车被纵火,造成40多人死亡,30多人受伤,令人震惊、愤慨。据警方披露,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因感到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个人遭遇挫折,就把死亡加诸无辜者,这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和迁怒型报复,可谓丧心病狂,死有余辜!  相似文献   

7.
玫瑰与青蛙     
一株漂亮的红玫瑰因为自己是花园里最美的花而感到骄傲,但它发现人们只是站在远处欣赏它而从不靠近。原来,在它旁边一  相似文献   

8.
好好活着     
血透十三年,时时感到死亡像一个巨大的魔鬼从天上向我扑来,但我没有因恐惧而沉下去。一次次手术,一次次依靠信心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是人们交流中常见的语言方式,其本质是用柔和、含蓄、隐晦的语言代替冒犯性的、刺耳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语言,是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的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还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无论对于中国还是英语国家,“死亡”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禁忌话题,本文通过简单地比较中英文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在情感中体现出的相同点和在文化及价值观中的差异去窥探不同的文化,并借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出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死亡是一种应激源,它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水平是随年龄发展而提高的,这种认知既依赖于成熟,又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影响儿童死亡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三《思想政治》教材在讲到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说:“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我认为这个概括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第一,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只能从原始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心态中去寻找。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自然界的压迫下,对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而人们对感到神秘莫测的事物必然感到恐惧和敬畏。即使在今天,那些相信迷信的人不是对“鬼神”还感到恐惧和敬畏吗?百慕大三角人称“死亡三角”、“魔鬼三角”,在它的秘密没有彻底揭开之前,人们不是也感到恐惧和敬畏吗?实际上,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的这种心态,只是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的  相似文献   

12.
兔死狐悲     
成语释义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科学隧道狐狸的习性狐狸体态轻盈,行动敏捷,一身赭(zhě)黄色的皮毛,绵绵茸茸,在兽类中,是无可争议的漂亮一族。狐狸极其机敏,捕猎野兔时压低身子匍匐在地,将脑袋藏在前爪之间,耳轮在空中缓缓地画着圆圈,眼睛一眨不眨,像聚光灯一样,  相似文献   

13.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争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需要的性质分,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生命流程中的最后一环,因其是对生命的否定而被人们所普遍忌讳,但不知死足以知生。毕淑敏以悲悯的情怀描述死亡,希望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生在意义,表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观念、文化、教师就是刘园长的幸福观。一、引领观念:领导干部既要抬头看路又要低头拉车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过早地面对了亲人相继离去,加之所承受的作为女性的困扰,以及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的影响,使得她感到每一个人都不能走出死亡的阴影。然而,伍尔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人们所普遍认知的其作品中包含着死亡主题,更在于她对生和死的深邃思考。笔者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三篇名作为范例,分析了伍尔夫生死循环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主要表现了死亡主题,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19.
陈晓晓 《班主任》2021,(2):29-33
情绪是人们面对不同的事物、行为、外界现象时产生的一种本能的心理波动。通常,愉悦的情绪会让人们感到舒适.而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愤怒、沮丧则让人感到不适。大部分儿童长到六周岁时,已能基本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少部分儿童上了小学仍然无法正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会激怒甚至伤害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20.
威信是人们对那些有强烈精神感召力的人所持的信赖而尊重的态度,它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可以产生一种使人自愿、主动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力量。而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和信誉,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这样学生才能听从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