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是一种说唱形式。它以曲折奇异的叙事和纯朴生动、风趣幽默的词语来揭露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对善良正直寄予同情和沤歌。《聊斋俚曲》不同于《聊斋志异》,它是献给劳动人民的,是以通俗的白话、民间喜闻乐见的俚巷俗曲和小调,以“使街街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的故事盛行于世。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对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给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蒲松龄俚曲的出现,是对“北方一带流行的戈阳腔衍变而来的其他声腔”以极大的冲击,还认为蒲松龄“虽然不是专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开拓了清…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谭兴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一个作家,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象,是颇为罕见的。有之,则当首推清代伟大的作家蒲松龄。蒲氏在创作《聊斋志异》之余,还写了十四篇《俚曲》①,其中,有...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一生的文学活动,除写于各个时期的诗、词、杂著外,可以说主要在《聊斋志异》和通俗文学两个方面。《聊斋志异》三百多年来“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是久已为人所知的了。蒲松龄的通俗文学,过去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作品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著作表所载,为“戏”三出和“通俗俚曲”十四种。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所藏聊斋关系资料目录》来看,则除了碑阴所载的“戏”和“俚曲”外,尚有称为“小令鼓词”的俗曲存世,其式样和数量亦不在少数。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只有今本《蒲松龄集》所辑集的三出“戏”和十三种“俚曲”(名目皆如碑阴所载。俚曲少《琴瑟乐》一种,今存日本)以及少数几种其它作品了。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乐仲》中乐仲到南海寻母《续金瓶梅》中了空(即西门庆之子)到南海寻母(即西门庆之妻吴月娘)的描速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丑俊巴》中之潘金莲的形象也来自《续金瓶梅》,而不是《水浒传》或《金瓶梅?。而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紫花和尚》中提到的丁野鹤,就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这表明蒲松龄是熟悉丁耀亢的。由此可推断蒲松龄在创作小说与戏曲时曾经借鉴过《续金瓶梅》。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自谓“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固然是自谦,但却透露了聊斋的渊源。难怪《清刻本聊斋志异例言》中开宗明义便指出:“先生是书,盖仿干宝搜神、任防述异之例而作。”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在有关题诗中也作了类似的赞誉:“董狐岂独人伦鉴,干宝真传造化功。”这都说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和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6.
2004-2007年间,《聊斋志异》研究在人物分析、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其中比较研究形成热点.比较对象涉及到中国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作家作品。此外,聊斋俚曲研究有所升温。内容包括字词、句式、音乐研究各方面。这些变化,体现了蒲松龄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8.
正《聊斋俚曲集校注》由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泰校注,九州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740064)的最终成果。此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盛伟先生编校的《蒲松龄全集·聊斋俚曲集》,同时参考了日本庆应大学相关藏本、  相似文献   

9.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方言俚语填词而创作的通俗说唱作品集。《聊斋俚曲集》所收的十五部俚曲,展现了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描写了许多性格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中的普通女性。另一类是异类女性形象。本文试对《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由临沂大学特聘教授张泰独撰,九州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本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了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此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整理。本书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聊斋俚曲集》中的方言俗语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1500多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