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一八六七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从他的九世祖起,每一代都有著作问世.张元济的父亲张森玉,历任广东省惠东、陵水等知县,因此张元济的幼年是在广东度过的.十二岁时,因父亲病故,随母返回故乡海盐县.张元济从小受家学熏陶,读书勤奋,因此他在一八八六年中了秀才,一八八九年中举,一八九二年中进士后,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为刑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张元济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  相似文献   

2.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他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海盐张氏在明代就是一个望族,他的十世祖奇龄,是万历31年(1603)举人,曾主讲虎林书院,学者称他为大白先生。对张元济影响最大的是九世祖螺浮,他在京师做官时直言敢谏。清朝入关之始,对汉族每多岐视,他抗颜上疏,称“刑部审鞠录供,不宜但凭满官执笔”;同时,奏请不许满洲贵族再圈占民地。九世祖的立朝大节为张元济所称道。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1950年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并题有“开卷有益”四字赠给这所收藏有众多东亚文献资料的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制作了一张风味别具的藏书票。藏书票的主体部分就是胡适的题词,方框内为胡适的手迹。胡适的字内蕴典雅,清秀方正,不癫不狂,将文人性情倾注笔端,既具功力,又具丰采。方框上端的英文为“葛斯德东方图书馆和东亚收藏中心”,下端则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赠送”。中国书法与英文聚合在一张小小的藏书票上,简洁新颖,有一种“中西合璧”之美。C“中西合璧”的藏书票@林夏…  相似文献   

4.
差不多在看到关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发现梁启超致胡适信札报道的同时,我收到香港中文大学退休教授苏文擢先生寄来所编纂的《梁谭玉樱居士所藏书翰图照影存》一大厚册.内里亦有梁启超的信札17封40页,其中致梁士诒的16封33页,呈袁世凯的1封7页.据苏文擢《序》引梁士诒八妾谭玉樱的介绍,这批信札是她家的“旧物”,故其真实性自当无疑.遗憾的是,原件“残败无统纪”,个别字迹漫漶难辨,且多无署具体日期,这就不免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在整理时,曾将其内容与梁启超的履历对照,觉得似是写于1913至1915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季羡林先生的<谈读书治学>,很有收获.季先生引用近代学者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相似文献   

6.
《文献》1983年第15辑刊载的由刘煊、陈杏珍先生辑注之《胡适致王国维书信十三封》(以下简称《胡札》),起于1924年4月17日,迄于1925年2月,历时十个月。札中探讨了有关词学的诸多问题,披露了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创立时聘请王国维任教的某些情况,内容丰富。诚如辑注者所云,“提供了研究胡适与王国维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论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据辑注者说明,《胡札》“编排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札中涉及的部分人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主持期间,一面尽力保持"新"的形象,引领风潮,另一面又淡化自身色彩,不愿卷入政治风潮。这既是由其作为一家大型出版传媒机构的身份决定的,也与张元济对新思潮的认识有关。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商务一度因为思想"落伍"遭到陈独秀等人的攻击而出现危机,但主持者及时调整馆中人员知识结构,并试图邀请胡适来馆支撑门面,缓解与新文化人物之间的矛盾,改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5,(4):F003-F003
元济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以我国出版界巨擘、名教育家、商务印书馆创始人、海盐籍先贤张元济先生的名字命名,以“扬元济精神,纳百川名流,树元高特色,育世纪英才,创华夏名校”为办学目标,现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先后获得了“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嘉兴市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活动先进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1866—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运动中,他追随维新派,拥护变法主张,积极参加变法活动。张元济创设通艺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培养维新人才,就是他积极从事的维新活动之一。他主办通艺学堂卓有成效,得到清廷支持变法大臣的保荐,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和赞扬,成为维新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教育主张,侧重于废科举,兴学堂,注重时务,造就新人。张元济  相似文献   

10.
张元济是现代出版业之父。本文试以搜访和求购丰赡的善本书资源、精校精勘的为人作嫁襟怀、坚实的出版步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以张元济对古籍的整理为视角,探讨张元济对古籍整理的贡献。在出版产业化的今天,研究张元济对古籍整理的贡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济的藏书与影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出版家。他参与、主持和督导商务印书馆先后近60年,是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奠基人之一。张元济一生贡献卓著,但他收藏善本秘籍,创办涵芬楼、东方图书馆;辑校印行成套古书,如涵芬楼秘籍十集、四部丛刊三编、百...  相似文献   

12.
刘子谦赵哲星徐佳龙 本期获奖17名.本期参考译文见封3.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中学高一(6)班。30002童泽玉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高二(11)班3143。。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第一高中费逸超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高二(15)班3143。。高一(2)班215007卞震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高三(11)班27  相似文献   

13.
面孔     
■张元济:重视职业教育的出版家张元济被称为中国出版第一人,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而商务印书馆的成功又与张元济对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密不可分张元济为官时就认为中国必须要进行维新,要普及教育1897年,他与工部主事夏偕复、内阁中  相似文献   

14.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15.
(一) 《王道诗话》是秋白和鲁迅合作的第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尖锐地讽刺了鹦哥式的“学者名流”胡适博士,深刻地揭露他搞欺骗与鼓吹镇压的两手,有极强的战斗性。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字林西报》登载胡适的谈话:“任何一个政府都应当有保护自己而镇压那些危害自己的运动的权利。”对此,杂文的作者敏锐地看到胡适由宣扬“人权”转而鼓吹“镇压”了,立即揭露“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人权抛却说王权”,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 《华章》2011,(9):1-1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18.
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著有《实验主义》、《演讲论与存疑主义》、《先秦名学史》等。他引进杜威的学说,崇尚实验主义,主张“道德革命”,提倡文学改革,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胡适的毕业赠言——“看书,还是打麻将”:  相似文献   

19.
张元济的文化教育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济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在近代中国东西方政治、文化的激烈冲突出,张元济出于高度的爱国心与历史责任感,一方面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努力传播新知,倡导“英才教育”和国民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又孜孜于保存国粹,传承中会优秀文化,表现了一代文化大师所特有的清明理智与兼容情怀,为后学者树立了一座难以磨损的丰碑。  相似文献   

20.
做人的成本     
著名学者陈之藩在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400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适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去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