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看一家南方的晚报1999年11月 17日在足球新闻版读到一则消息──《四川队引援只要最好》,文中言之凿凿:全兴俱乐部副总许勇“昨晚”向记者表示,“对杜拉乔尤和阿莫尼克这样高水平的外援非常有兴趣,俱乐部会尽力争取使他们加盟全兴队”。正为全兴队可能再添猛将而高兴,定睛一看稿件栏目,却又一头雾水──《江湖流言》。莫不是“流言”一词另有高深莫测之意,可查来问去,除了“没有根据的话”外,未见其他解释。新闻媒体传播这种“ 5W”齐全的“流言”,这到底想让我等普通读者是信亦不信? 揣摩此举用意莫过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胡荣 《新闻界》2001,(1):46
11月 17日看一家南方的晚报,在其《足球新闻》版读到一则消息——《四川队引援只要最好》,文中言之凿凿:全兴俱乐部副总许勇“昨晚”向记者表示,“对杜拉乔尤和阿莫尼克这样高水平的外援非常有兴趣,俱乐部会尽力争取使他们加盟全兴队。”笔者正为全兴队可能再添猛将而高兴,定睛一看稿件栏目,却又一头雾水——《江湖流言》。莫不是“流言”一词另有高深莫测之意,可查来问去,除了“没有根据的话”外,未见其他解释。新闻媒体传播这种“ 5个 W”齐全的“流言”,这到底想让我等普通读者是信抑或不信 ?  揣摩此举用意莫过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让党报、党刊闪烁理性的光芒孔章圣,何富健【金坛】“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象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海涅)一份党报、党刊办得成功与否,不仅要让阅读者读到一篇篇令人信服的篇章,更要让它的定向读者群深深地体验到编者的编辑思想和良苦用心──即要体现报刊的党性...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报以其与“广播电视”的边缘相关性而区别于其他报纸,又因其“报”的性质,而不等同于广播电视,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广播电视报”必须而且只能是对广播电视领域的补充、进一步的开发,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突出其服务性,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续补《太史公书》自杨敞逐渐布之于众后,被好事者添足续貂,屡屡层出,甚令人有难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前人为拨开层云重雾,留下了很多劳绩,但许多问题仍在纷纭聚讼之中。首先,必须弄清《太史公书》记事的时间下限。下限既明,则今本《史记》中所记“下限”后史事,便当为后人续补的了。《太史公自序》说,《太史公书》“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司马迁本人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而《集解》、  相似文献   

6.
王哲 《传媒观察》2004,(4):56-57
“说客”与媒体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但就引导和改变各自工作对象的观点和立场这方面,两者却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编后,是一种附于新闻报道之后的编者按语,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议论性文字,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的中心思想。它在帮助读者领会和理解消息、通讯的价值、意义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使报道锦上添花。 编后始于何时?有研究者认为,是司马迁首开编后写作的先河。附于“本纪”、“列传”后面的“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一种编后性质的文体。过去读《史记》,着眼于历史事件、人物比较多,最近重读,觉得“太史公曰”的写作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写编后很有启迪。这里借助“太史公曰”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9.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在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在强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求从“走下去”、“走开去”、“走出去”三方面努力,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所谓“走下去”,就是要新闻出版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使报刊、图书进工厂,进农家,进社区,进院校;所谓“走开去”,就是要扩大出版物的阅读人群,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扩大中国出版物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这“三走”和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是一致的。以“三走”促进“三贴近”新春伊始,许多媒体就实施了“走下去”工程,而且边“走”边“思考”,有了良好的开端。为此,我们就“三走”这一话题,组织了人民铁道报、河南工人日报、河南石油报等新闻媒体的老总及编采人员的体会文章,现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所谓“无头档案”,是指查不到档案人下落的干部人事档案或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如有的人调离了原单位,人走档案未走,久而久之,人档脱节,找不到档案人下落,便成了“无头档案”;有的人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入伍,入伍前的人事档案仍留在原单位,退伍后又分到另一单位,时间久了,未转出的这部分档案因存档部门不知人调到何地也成了“无头档案”。 一、“无头档案”产生的主要原因 1、干部主管机关变动与档案的流动未同步进行。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干部人事管理部门工作制度不健全,人员调动长期不通知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人…  相似文献   

11.
"发明"飞机     
牧惠 《传媒》2002,(3):24
我最少两次从传媒上得知,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在热心钻研“发明”飞机。四川一位农民的“发明”故事还上了电视屏幕,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面对着陷入困境的家庭,那位年轻的农民仍“虽九死余犹未悔”地孜孜不倦追求,成功与否,倒似乎远不是主要的了。最近一次则是在报上读到的,仍然是一个当然飞不上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胡祥修 《青年记者》2006,(10):52-52
我们反对记“泡会”,但不能因此否定记参加会议的必要性和意义。事实上,在机关“听会”,与走下去调查研究,往往并不排斥。因为了解了上情,才能吃透下情。笔在记站工作多年,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驻地记要善于“听会”。作为上一级党报的驻地记,对地方的会议一般没有报道任务,为什么还要“听会”呢?  相似文献   

13.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新兴,原始察终……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  相似文献   

14.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5.
赵丕杰 《新闻世界》2009,(10):186-186
“汗牛充栋”语出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字,出则汗牛马。”意思是,书籍收藏时可堆到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后以“汗牛充栋”四字成文,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清·昭裢《啸亭续录·元代稗史》:“宋人颇好著述,一代小说,几至汗牛充栋,今流传者尚不下数百种。”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一直是文学鉴赏家们感兴趣的。最近读到两本与此话题有关的书:《秋水堂论金瓶梅》(田晓菲)、《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田著是对《金瓶梅词话》与《绣像金瓶梅》的比较阅读。在“前言”  相似文献   

17.
董秦 《新闻知识》2003,(10):23-23
在最近一期《新闻知识》上读到陈力丹先生的谈记者主要“本事”的文章,陈先生认为,记者的主要“本事”,关键在于采访能力。陈先生的论据,计划经济年代,在那种特殊的年代里,记者天生占有一种采访优势,各级政府有义务接待、配合记者采访。而今天是市  相似文献   

18.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有个术语叫“路径依赖”.即走惯了一条路就很容易再走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跑顺腿的路不用琢磨也能走到底儿。走路可以信马游缰.做舆论监督就不能不琢磨琢磨。一方面,舆情政治生态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传播从来都是在政治的“关怀”下成长的,政治控制对舆论监督的实践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舆论监督是读的看点、报纸的亮点和把关人的难点,要我看,难就难在上述两方面。怎么办?都市报的开拓《华西都市报》就曾把长期以来舆论监督的潜规则形象地概括为六个字,叫“打苍蝇抓生活”。  相似文献   

20.
张晓婷 《青年记者》2007,(14):107-108
“脱口秀”是对英语“talk show”的音译,指的是主持人对来宾的访谈或者是上门对人物进行的访问,通常主持人和来宾都不准备讲稿,而是靠现场随机应变,美国业内人士通常将日间和夜间时长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聊天或杂耍节目称作“talk show”。在美国,电视“脱口秀”是从广播“脱口秀”中走下来的,早期的“脱口秀”以新闻评论为主,主要对近期发生的新闻热点进行谈论评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