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综合课程,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等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地理学科的知识,尤其在《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这两门学科中,世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以后初中、高中才要求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历史的内容。仅以地理内容为例,就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多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相信不少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此类课不好上!究其原因,首先,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其次,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还容易将课上成地理知识的说教课。鉴于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问题设计,值得探究。本文结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探讨涉及地理题材的品德课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内容,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对小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不是原来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用社会学的知识框架和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法,用新的科学的眼光发展知识和组织原来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并运用到社会课的知识体系之中.几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愿与各位社会课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生活与社会的各个角落。按照教学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品德教育类、习惯养成类、社会常识类。品德教育类又分为活动型、明理型两类,社会常识类又分为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等四类。面对这么多不同主题的课型,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怎样挑选合适的素材呢?教师可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遵从导向性、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四个原则,使所选择的教学素材真正起到简化教学程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集历史、品德与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所有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提出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到六年级,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相承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是该课程教科书的起始册,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案例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属于历史常识类课文,着力向学生抒发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培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渗透的是文化启蒙的教育。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在历史中寻找民族的根,能培养人的爱国主义基础情感,这也是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情感需要。这一课的教学集中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9.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地理课,  相似文献   

10.
屈平 《宁夏教育》2007,(1):55-55
《我是怎样长大的》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主题中的第二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11.
省编小学社会教材从第三册到第六册,主要涉及历史和地理内容。这四册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的“认识祖国”、“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一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一册》的基础上修订的。这次修订,旨在更加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3.
李稚勇 《教育学报》2003,27(6):44-49
二、我国二期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跨世纪之际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期课改 )。在这期改革中 ,小学设置《品德与社会》、初中设置《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社会学科综合课程 ,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科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在课时上替代历史、地理的社会科课程 ,是世界性课程改革难题 ,为了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这一改革 ,教育部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 ,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 (8) 。这两个标准既有共同之处 ,也有各自的特点。请看下页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一册》的基础上修订的。这次修订,旨在更加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吏加有利于向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品德课程中自从将地理题材纳入教材之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弱化。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学品德课地理教材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目标,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五册《我国的行政区》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一、在问置探究中契合情感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即将和广大师生见面。现就这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若干问题作简要介绍。一新编《中国历史》第三册,从清朝前期讲到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共32课。其中,前27课供六三制学校讲授;后5课是专门为五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科特征与使命.它包罗了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  相似文献   

19.
雷军 《青海教育》2011,(9):54-5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内容,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对小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数学第一册》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的修改意见 ,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试用)》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继续保留了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 ,同时 ,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要求 ,教材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调整。1 将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中的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提前安排在本册 ,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中的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后移至第二册。2 增加三个数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