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透过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紧张时期发表的对日本的批评中民族立场的表层,分析隐含在周作人思想深处的日本文化立场和关于民族气节的认识对周作人日本认识的影响,揭示其日本认识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日本文化始终受到他的由衷偏爱。对他来说,以"人情美"、诗意、幽默感见长的日本文化堪称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偏爱使周作人放弃了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辨识力与批判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大肆诋毁中华文化的严峻现实,周作人从最初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转变为三缄其口、退避三舍。最终,周作人放弃了民族气节,沦为文化汉奸,并因此受到了历史的审判与惩罚。  相似文献   

4.
1925年前后,周作人连续撰文对日本侵华行径作了针锋相对的揭露、批驳。然而,他却在北平沦陷之后投身敌营,沦为文化汉奸。究其原委,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偏执化认同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5.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作为谙晓中日两国文化的学者,对日本的研究虽无系统的理论,但处处有真知灼见。本文以周作人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为中心,进一步解读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日本及其国民性的分析与评价,以求为今日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对希腊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文章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周作人与希腊文化的关系,认为希腊文化中的现世主义、爱美的精神、节制之德及人道主义精神契合了周作人的社会理想、文学理想与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晨报副刊》与周作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可分为为新文学运动摇旗呐喊的文艺批评、谈天说地的小品散文以及对国外作家作品的翻译介绍三大类。周作人与《晨报副刊》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是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近代日本文学史的史期划分上重史实、重文学本体;在日本文学的总体特点上强调现世思想和"美之爱好";在研究方法上强调文化角度和"同中求异",这些都对后来者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几年时间中,周作人写了许多谈遗民与遗民文化的文章。周作人解读遗民文化还原了遗民思想和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对遗民气节有所保留却未完全否定,对历尽劫难而仍保留生活情趣的遗民深表欣赏,这种解读角度体现了周作人作为个人主义者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与周作人都是"五四"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大家。一向善于结交朋友的郁达夫与周作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在文人相轻的文人圈内实属难得。两人互相敬重,相互理解,真诚相助,合作默契。然而,当周作人附逆后,一向重情好义的郁达夫惋惜之余给予周作人痛切的批判,显示了郁达夫对待朋友的真诚和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将其理想的生活观概括为“生活之艺术”。传统文化是影响其生活观建构的主导性因素。但周作人并未局限于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从而使这种生活观在呈现出“恋旧”的同时并不缺乏“趋新”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对人的动物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个性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正确认识人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他站在个人主义的视点上,试图模糊和消解国家、民族、阶级等观念以及为调整这些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规范、准则和价值观,这是极端错误的。他留给后人的教训和思索是异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妇女观是在对中国历来女性"不净观"的批判和对封建"贞洁观"的鞭笞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倡导女性思想的解放、宣扬女性的性独立,确立"女性本位"的妇女观;另一方面,基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日本文化的影响,他又提出了女性解放的渐进性,这无疑具有更长远、更理性的眼光。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何以走上民族罪人的道路,这是许多人关心的大题目。数十年来,学术界人们一直试图对此做出科学的解答,但是,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多样性,至今,各种解答并未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还是仍然存在,尚有待进一步深入考辨。"五四"之后的周作人,在为人处世诸多方面,逐渐滑向了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七七"事变后,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周作人不愿追随国民政府南迁,其自外于国家存亡大局的"超政府"个人主义行为,终于驱使他投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怀抱,以至沦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主要是从民俗入手研究日本文化,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少有人比。他的研究并非仅仅出于兴趣,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思考。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日本民俗的考察和研究来挖掘其中的有益因子,从而为构建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