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论文是"言语交际"课程资源建设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电大系统"言语交际"课程的开设现状,课程资源的建设情况及配套教材的特点,提出了笔者自己相对于教材的资源建设方案,以期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期待。  相似文献   

2.
英语专业学生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升,抑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英语专业的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措施,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专业建设中,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符合现阶段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促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改革目标的实现。文章从教育理念、教材建设、教师素养、教学策略、测评模式5个层面探究课程思政理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培养合格的具有文化思辨能力、专业思政能力,有理想信念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研究》2010,(5):131-131
为贯彻落实即将修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决策程序,提高课程教材建设专业化水平,保障课程教材质量,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5.
综合英语课程是贯穿于英语专业学生整个学业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完成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现"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和综合交际能力目的和要求"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各高职高专院校的综合英语课程建设就有所不同,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水平与测试衡量标准等问题,直接影响英语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但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弱,教师商务能力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对口,师生实践机会少等。基于以上原因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增加跨文化课程比例,建设跨文化实训基地,推进教材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等。  相似文献   

7.
日资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的日语人才,尤其注重工作者的日语交际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拟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分析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而提出提高商务日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教材建设便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课程建设推动和指导着教材建设,而教材建设的成果又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在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怍规程(试行)》中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有关内容,并在巧用部编版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技巧,完善相关课程的体系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重要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文章分析了我院的《职业教育学》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成果、教材编写以及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策略,即:明确国家课程建设目标和理念;加强辅助教材的建设;探索和研究教学模式;建设好精品课程网站。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是现代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将对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分析了立体化教材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解决途径,并展望了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发展高职教育就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而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在整个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高职教材建设的目的、思路、途径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就高职教材建设要适应高职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今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未来需求,应把重点放在优化课程设置,科学整合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和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上,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影响学生在涉外交际场景中的语言运用水平与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深入了解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结合现实教学实际提出了教育政策调整、教材开发与建设、教师自身素养提高与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有助于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英语学习需求。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经济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有教材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和学生资源等;主要渠道有网络渠道、同事合作渠道、学生渠道等。  相似文献   

16.
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库建立的研究背景、英语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案等,旨在充分开发利用大学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尤其是课本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乡土资源,建立一个动态的、立体化的基于校园网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2013)02—0087—05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始终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口语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英语综合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英语教师越来越关注英语口语教学,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水平仍不高,很多农村的初中生只会做题,不敢开口说英语,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ose and disrupt discourses dominating global development in an Englis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chapter. The study was prompted by a teacher’s encounter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 in a geography lesson in South Korea. I investigate the issues raised through the lens of a new curriculum policy in English schools called ‘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which forms part of England’s education-securitisation agenda, a topic of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llowing contextualization across research fields and in recent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olicy reform, I bring toge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rom curriculum studies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at do not usually speak to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a new analytical approach. I identify three key themes, each informed by colonial logic: ‘development’, ‘numerical indicators’ and ‘learning to divide the world’. The inquiry appears to expose a tens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of the textbook chapter and the purported aims of the British Values curriculum policy, but further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e two to be connected through common colonial values. The findings are relevant to teachers, publishers, textbook authors, policy-makers and curriculum researchers. I recommend a refreshed curriculum agenda with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and ethical global relations at its centre.  相似文献   

19.
课程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媒介技术的变迁史,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课程随着技术发展经历口传课程阶段、经典课程阶段、教科书课程阶段、云课程阶段和智能课程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将引发课程的革命性结构变革,主要表现为:从“职业人”到“自由人”的课程价值,从既定知识到素养深化的课程目标,从固定统一到私人定制的课程内容,从静态单一到动态灵活的课程形态,个性化、混合性与体验性的课程实施,游离性、即时性与精准性的课程评价,从“课程知识的传授者”到“课程意义的建构者”的教师角色以及虚拟生活化且无边界的课程场域。在未来,随着人工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的加深,将越来越凸显个体意义在课程中的建构,文化适宜性在课程中的表达以及课程的创造性组织与再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