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行为量表-亲社会行为项目和儿童气质评定量表,通过对269名3~5岁朝鲜族幼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3~5岁朝鲜族幼儿各年龄阶段亲社会行为表现无差别,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气质维度上的注意分散度与反应阈会影响到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司玄乐 《科教文汇》2024,(2):179-182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性表现形式。文章以社会学习理论为视角,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基础,以观察学习为习得途径,以强化为调控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进行路径探析,并提出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以及采取合理的强化手段等相应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也是幼儿园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是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许多分享教育的误区,这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社会性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分享的情境和机会,让幼儿实践和体验分享行为,在家园共育中把握分享教育的尺度,促进分享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合作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幼儿期是合作行为发展的关键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抓住关键期,给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机会,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纲要》中提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关爱、安慰、捐赠、谦让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不仅能够加快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化进程,而且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栋 《科技风》2015,(5):239
本文通过幼儿观看动画片,阐述该动画片的主要故事情节,介绍被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特点,通过给研究对象播放动画片来观察分析该动画对他产生的影响,进而阐述动画片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析如何正确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后的行为,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享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往,融入集体生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小班幼儿刚入园,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他们需要与同伴相处,共同生活。然而,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独占意识,不愿意与人分享,这将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十分必要,它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景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同时,亲社会行为还受到人际关系类型的影响。培养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加亲社会行为,能够促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被社会接受,从而使社会化顺利地进行,使青少年成长的进程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11.
3-4岁幼儿作为初步接触社会生活的阶段,因幼儿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存在不足,对待身边存在的不遵守规则的事情往往通过告状方式进行解决。幼儿告状已经成为幼儿阶段行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告状行为,本文对3-4岁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告状行为做出案例收集与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幼儿园与传统教育得到发展,使我国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柏传芳 《知识窗》2014,(8):77-77
《纲要》中要求:“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体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规则性也较强,它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各项基本能力,而且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族节日教育有利于孩子认知、情感、行为的相互发展,有助于幼儿了解社会民俗习惯、社会礼仪及规范,萌发其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文明礼貌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家庭中的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5,(10)
在非正式制度与市场机制冲突的情境实验中,研究了行为支出成本、社会场域对个体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勾勒出了个体亲环境行为的边界。结果表明:在低支出成本、高社会场域情境下,个体亲环境意愿最高;在低支出成本、低社会场域情境下,亲环境意愿次高;在高支出成本、非正式制度情境下,个体亲环境意愿次低;在高支出成本、市场机制情境下,个体亲环境意愿最低。当引入社会场域和支出成本作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亲环境行为的预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亲自然活动是指儿童亲近和纳悦自然的积极活动。本文提出在尊重幼儿天性的前提下,以亲自然活动为途径,让幼儿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以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返璞归真,热爱自然、爱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最为常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稍有不顺就哭闹、爱发脾气;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嫉妒、恶作剧、有破坏行为、胆怯、退缩、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所肩负的责任举足轻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幼儿…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9,(4):110-11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员工—组织关系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不显著;类亲情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负相关;经济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类亲情关系的交互效应显著负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表明在中国情境下,员工会根据与组织关系的"亲疏远近"采取不同的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19.
尽管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短期利益有益,但最终却会损害组织长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明晰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诱发因素将为有效治理奠定夯实的基础。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以上下级关系这一本土构念为切点,深入剖析了上下级关系是否、如何以及何种情境下将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基于421份通过两阶段方式收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发现:上下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组织认同在上下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较高自我牺牲型领导水平将弱化这种中介效应;自我牺牲型领导调节了组织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自我牺牲型领导水平越高,组织认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20.
孙际铭 《科教文汇》2008,(29):31-31
本研究采用多基线的研究方法,探讨幼儿系列游戏是否能矫正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实验征明幼儿系列游戏可以矫正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