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新华字典》是我国当代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这部字典自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仅汉文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就达17个之多;在汉文版之外,《新华字典》还有多种其他文字的版本;对有关非汉文版《新华字典》的版本情况做了查考。  相似文献   

2.
一、“○”是怎样“挤”进字典的 纪秀生先生说:“报纸书刊上,‘○’字的应用很普遍,如‘一九九○年’、‘中国足球队二比○胜日本队’等等。但是,这样一个应用很广的‘○’字,作为一个单个汉字被收录辞书中却是很晚的事。且不说《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近代辞书没有收录‘○’字,就连解放后1953年出版的(包括1971年修订版)以收当代常用汉字为主的《新华字典》也见不到它的踪影。将‘○’字最先收录辞书中的,首推通用量最广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  相似文献   

3.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具权威、实用的一部现代汉语工具书.本文试对《新华字典》 1953版至2011版中“cái”音字条中注释变化情况做比较,同时谈下对这些字的释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i”,依据如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新华字典》(2004年版)都收“欸乃”词条,并注音为ǎi nǎi。《辞海》收词而未注音,在“乃”字条目下只收nǎi一个读音。古汉语学习的权威词典《辞源》却有一个不小的疏忽:“乃”字只收一个读音,而“欸乃”词目…  相似文献   

5.
你是否注意到——多少年来,在《新华字典》《辞源》等字辞典中附着的《中国历史年表》上,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的起始及夏商两朝的截止年代前,都写着一个“约”字;直到从西周后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才有了确切的年代时间。但是,如今你再去查查新出版的《新华字典》,那《年表》中的“约”字没有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辅助工具。作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从字义上讲,“文”与“字”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见《新华字典》),这也是如今人们提到“文字”时,未将二者加以区别的主要原因。其实,古时“文”与“字”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新华字典》是我国当代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这部字典自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仅汉文版《新华字典》的版次就达16个之多,此外还有多种文字的版本,包括汉语拼音版、几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版和外文版。文章对《新华字典》的汉文版和非汉文版的版本情况做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自1957年出版《新华字典》新1版以来,已经和《新华字典》携手走过了s5年的时间,出版了12个版次。201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字典》修订第11版。商务印书馆在编辑出版《新华字典》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新华字典》由北京大学原副校长、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主编,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就《新华字典》第9版(1998年版)的部分注释内容做了一些探讨,主要包括:一、地名;二、普通语词;三、方言;四、数目字和涉及语法方面的条目;五、《新华字典》的特有体例“引”和“喻”。  相似文献   

11.
多部首字的检索,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一、有些多部首的字,几个部首都能检索到要查找的生字。办法多了反而没有了办法,中学生因之而犹豫。如“前”字,计有“丷”“月”“刂”等三个部首。《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能通过“丷”与“刂”部查到该字;再如“电”字,《新华字典》同《现代汉语词典》都能由“乙”部“田”部检索到它。这  相似文献   

12.
《新华字典》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已发行4亿多册,其科学、准确的注释内容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所公认。《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修订、出版于文革期间,是《新华字典》众多版本中极为特殊的一个版本,也是到目前为止发行量最大的一个版本。由于这一版在修订过程中,曾深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所以,学术界对这一版《新华字典》的评价很低。甚至是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应从历史局限、修订内容、修订人员、历史贡献等方面.对1971版《新华字典》重做评价。  相似文献   

13.
“国”字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有必要把它的含义加以归类。《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列举了“国”字的三个义项,而在唐诗中,我们会发现“国”字有五个义项:  相似文献   

14.
质疑两则     
一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四》的读读背背题里有这样一句话:“青山有幸埋忠骨摇白铁无辜铸佞臣。”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上则这样写着:“‘青山有幸埋忠骨摇白铁无辜铸仅妄臣’是题写在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我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这句话存在着两个非常明显的错误。错误之一是将“佞”字写成了“仅妄”字,遍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词词典》等常用语文工具书,均无“仅妄摇”字。十分明显,“仅妄”字即使不是一个错字,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生僻字。《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内容当然应该与教科书上的…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常常遇到一些字,认识,但不敢读,因为没有掌握正确读音。现代汉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多义字是学习和考试的难点。本刊开办“有话好好说”的栏目,希望通过纠正常用错误读音的方式,使小朋友们避免成为“白字先生”。注本栏目文章是《主持人、播音员正音必读》一书作者张忠宇针对小学生特点写的。注音释义以1985年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海》(2002年版)为依据,大体按音序排列。  相似文献   

16.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常常遇到一些字,认识,但不敢读,因为没有掌握正确读音。现代汉语中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多义字是学习和考试的难点。本刊开办“有话好好说”栏目,希望通过纠正常用错误读音的方式,使小朋友们避免成为“白字先生”。注:本栏目文章是《主持人、播音员正音必读》一书作者张忠宇针对小学生特点写的。注音释义以1985年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新华字典》(1998午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海》(2002年版)为依据,大体按音序排列。  相似文献   

17.
说“乾”字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干”字的繁体之一写作“亁——干:干幹亁。其它一些古代汉语教本在讲到繁简字时也有举“干”字为例的,却几乎均把“干”的繁体之一写作“乾”。究竟是“乾”对,还是“亁”对呢?有些语文教师说,“干湿”的“干”的繁体应是“亁”,只有“乾坤”的“乾”才写作“乾”。是这么回事吗?我为此查阅了一些字典词书。查阅的结果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均只有“乾”字而无“亁”字;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虽收有“亁”字,也认为通常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下学期,余见大孙子所读小学第三册《语文》17课中的“绿树成阴”,认为是“绿树成荫”之误,遂写了个便条告知孙子的语文老师周异春小姐。周老师很认真,她回条子说《新华字典》上就是这个字,没错。在我几十年的印象中,树木遮住阳光所形成的阴影应当是“荫”,怎么会是无草木的“阴”,这激起了我要查查语文工具书的兴致。《康熙字典》、《古汉语大词典》上说,荫通“阴”,但“树阴、林阴”可否写成“树荫、林荫”,众说纷纭。《别字辨析》上说:“‘阴’、‘荫’都可以指阳光不到的地方和景况,如‘树阴’也可写成‘树荫’。但‘…  相似文献   

19.
翟华 《教师博览》2009,(3):13-14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家媒体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选题来纪念这个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我翻了翻抽屉,找出了4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分别是1971年版、1992年版、1998年版和2008年版(实际上是2003年版,2008年印刷)。从这4本字典对同一个字的释义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30年以来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0.
问答信箱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对两个词的读音发生疑问,一是《我的老师》中的“迹象”一词,应读“ji xiang”还是“ji xiang”,我在课堂上按照“ji音教,学生纷纷举手纠错,说“迹”字应该读做“ji”。为此我查了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等,读音均为“ji”。另外,在教到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其中的“薄烟”是读做“bao yan”还是读做“bo yan”?请一并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