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 ,未来世界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但在国际冲突中 ,有文明的背景 ,但文明决不是国际冲突中一切冲突之源 ,国家利益才是导致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看到 ,未来的国际关系是走向和平共处的 ,而不是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2.
教育主权是一国处理其国内外教育事务的排他性权力.至高性是其本质特征.教育主权的至高性与绝对性相区别.当一国与他国开展教育合作时,由教育主权的至高性派生出独立性的特征.跨国教育合作中教育主权的应用有两个条件,一是合作双方存在文化和利益的冲突,另一是教育接受方做出其核心国家利益遭遇威胁的判断.后者也是教育主权的应用基础.我国的跨国教育并未损害核心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在强调、使用教育主权时必须谨慎.  相似文献   

3.
"文明冲突论"自上个世纪被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与支持。当我们用这一西方人的理论研究同样源自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时,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文明冲突论较好地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中某些国家融合和某些国家分裂的必然性;源于同一文明的国家共同采取抵制奥运会的行动是具有文化合理性的;西方文明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在奥运会申办中的文明冲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如何准确界定美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既抽象又具体;既有全民性.又有阶级性,对其界定需要作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美国的国家利益深受阶级、集团、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美国家利益的重合和冲突是中关关系曲折前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均衡 利益的均衡并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而是按社会各个利益主体都能接受的方式和规则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平衡。在现阶段.人们对利益的占有必然与自己在利益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相对称;但同时,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也必须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核心理念相一致,从而使社会各阶层感觉到合情合理,如果各阶层之间出现了利益矛盾,社会能够及时地加以协调和化解。在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而在于它能够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在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就给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性"的理论与逻辑.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真正的全球性共同生存生活的全球化机制.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级分化趋势及其背后的资本-劳动-市场力量构成了全球化的一般性逻辑.在世界市场中,各个民族、国家也开始进入一体化进程.全球化发展的表现则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都表现为世界性生产的一体化发展,表现为民族、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共同的生存、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世界性理论中涉及的技术、经济一体化,利益关系与民族国家等问题依然是今天我们探讨全球化的核心问题.运输、通信技术,尤其是建立在更广泛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是划分全球化发展阶段的根据.全球化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冲突,它表现为全球化中三种利益不均衡.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是这种不均衡的结果,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全球性扩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伊朗核计划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尤其不安。伊朗的核计划正是由于双方在追求国家利益时发生了冲突。冲突的解决只有两种方式,和平谈判或者诉诸武力。要想和平解决必须要求至少有一方做出让步,而从目前来看,双方都不愿意做实质性的让步。美国目前的国内形势也使武力解决暂时还不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在本世纪中叶走向对抗的原因,史学界始终论说不一,各据其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彼此强硬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无疑都是导致两国冲突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这些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即中美两国外交决策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本国的利益。国家利益在特定时期有特定的内涵,本文试图阐明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是中美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亨顿发表《文明冲突》文明到出版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引起学术界和政治界的极大关注,批评者和响应者纷纷提笔著述,褒贬不一。笔者拟结合国际关系的现实对“文明冲突”的观点及文化对国际关系的作用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1.
论理想的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实存在的多元化导致了 理想在内涵上表现为层次性和冲突性。理想冲突的根源是主体对经济利益追逐的冲突,在观念结构中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多元和冲突。理想的整合一方面需要人类对自己和同类利益的不断整合,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社会教化来完成,虽然这种整合有其极大的社会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和无限扩大社会国家化程度,超出了社会发展的实际空间,社会公共利益被等同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政党利益。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集中表现在国家对于社会的高度自主性上,政府本位利益高于,优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缺乏生成的空间,寻租现象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利益主体越是多元化,利益分化越是拓展,社会越发展,人们就越是需要共同的游戏规则;人们的共同需要就越是丰富;人们越是需要形成共同利益的均衡点。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组织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公共利益,必须确立公共行政的理论,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将公共利益寓于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3.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是多元化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引发的冲突和妥协的结果。移民人口的增加和种族冲突的不断升级,加速了多元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特征,学术界尚不见有专文论述,本文从历史到现实对之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与主权利益相对立的强权利益是国家利益中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强权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在"二战"以前主要表现为把美国利益说成是别国利益;在二战以后到70年代,主要表现为所谓的"权力利益";70年代至苏联解体表现为所谓的"合作利益";苏联解体以来是所谓的"参与和扩展"利益。在上述具体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历史性、诡随性、贪婪性、欺骗性,是美国国家利益之霸权主义更深层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如何准确界定美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既抽象又具体;既有全民性,又有阶级性,对其界定需要作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美国的国家利益深受阶级、集团、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美国家利益的重合和冲突是中美关系曲折前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对日本侵华采取了不干涉政策。采取不干涉政策是苏联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基础。但是苏联的不干涉政策却损害了中国的安全与利益。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各类民间慈善组织在上海社会救济方面长期发挥着实质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育了这些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性传统随着20世纪初国家力量的式微而日益增强。但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以后,其在社会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干预与扩张势头,使得各慈善组织的自主性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民间慈善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时而合作,时而冲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社会"在与国家互动中究竟是维持对国家权力的制衡,还是寻求在功能上与国家的耦合,相当重要的一个变量是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这说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模式,并非是一个恒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而不同于传统的阶级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除了其以国家利益性为本质特征外,还具有客观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应处理好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此,本拟从国家利益视角出发,分析时代主题转换给国家利益带来的变动,以期透过国家利益这一国际关系的指示器来判断国际关系的走势。其意义在于为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1.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在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及其内部,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各种组织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其中,国家与组织之间主要表现为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地方或者具体经济组织的目标之间的矛盾,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