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兰 《物理教师》2010,31(4):20-21
在笔者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题:如图1所示,电源电动势E=10V,内阻r=20Ω,固定电阻R1=20Ω,R2=90Ω,R0是可变电阻,R0的最大值为400Ω.在R0由零增加到400Ω的过程中,求: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科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做为一名物理教师,在近几年教学中,凡遇到学科间综合题就给同学们渗透有关数学知识,下面举几例与大家共同探讨:1“合比”知识在电学中的应用例1电阻R1与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两端的电压为1.5V,两端的电压为4.5V,R1 R2=600Ω,R1、R2各为多少Ω?解由R1与R2串联可知I1=I2,得R1/R2=U1/U2=1.5V/4.5V=1/3。因为R1 R2=600Ω,所以将R1/R2=1/3,运用合比变为(R1 R2)/R2=(1 3)/3,得R2=450Ω,R1=150Ω。例2如图1所示,若R1=5R2,电流表A1,A2,A3的示数分别为I1,I2,I3则I解1∶I2=,I3∶I1=。由图可…  相似文献   

3.
题目下列4组电阻,分别并联后等效电阻最小的是()组A.R1=8Ω,R2=14Ω。B.R1=6Ω,R2=16Ω。C.R1=4Ω,R2=18Ω。D.R1=2Ω,R2=20Ω。1公式法由1/R总=1/R1+1/R2有1/RA总=1/8Ω+1/14Ω,解得RA总≈5.1Ω。同理RB总≈4.4Ω,RC总≈3.3Ω,RD总≈1.8Ω,故答案为D。该方法不但僵化机械,过程烦琐,且结果不精确。2变换公式法由1/R总=1/R1+1/R2有R总=R1R2/(R1+R2)。因四个备选项中两电阻的和都相等,故在比较两电阻的积的大小中,谁最小并联后等效电阻的值就最大,显然选项D正确。该方法不仅浅显明了,且通俗易懂。3定值法由1/R总=1/R1+1/R2,有…  相似文献   

4.
纵观近年中考物理题中,有一类问题乍看起来令人无从下手,但若巧妙的应用“求极值”的方法,便会柳暗花明。下面仅举几例说明。1取极值,求范围例1(2004年北京)有三个定值电阻,其中R1=12Ω,R2=3Ω,R1>R3>R2,把它们并联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由此可知,电路总功率P的范围是解在并联电路中P总=P1+P2+P3=UR112+UR222+UR332=(162VΩ)2+(63VΩ)2+(6RV3)2=3W+12W+36RV32。讨论:因为R1>R3>R2要P总最大,R3应最小。即:R3=R3=3Ω时,电路最大功率P总=15W+363ΩV2=27W。当R3=R1=12Ω时电路总功率最小P′总=15W+3162VΩ2=18W。所以,电路总功…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在2006年我市第七届飞英杯高中物理竞赛高二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有四个电源,电动势均为8V,内阻分别为1Ω、2Ω、4Ω、8Ω,今要对R=2Ω的电阻供电,问选择内阻为多大的电源才能使R上获得的功率最大?A.1ΩB.2ΩC.4ΩD.8Ω很多考生拿到该题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B选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当R=r(外阻等于内阻)时输出功率(即R上获得的功率)最大。那么,R=r时输出功率真的最大吗?2问题的探究我们首先来看看“R=r时输出功率最大”的结论是怎么来的,适用于怎样的前提条件。如图所示,R为可变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P=I2R=(R E+r)2R=R2+rE…  相似文献   

6.
整体思维方法是物理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合理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使解题思路清晰、步骤简捷.下面介绍两例运用整体法解答的物理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电路由10个不同的电阻组成.已知R1=36Ω,其余电阻阻值未知,测得A、B间的总电阻为9Ω.将R1换为12Ω时,A、B间的总电阻为____Ω.分析与解:电路A点分为三支,R1与另两支并联.除R1外,将其余9个电阻看作一个整体,设这个整体的电阻为R,则图1可简化为图2. 因1R总=1R1 1R,则1R=1R总-1R1=19Ω-136Ω=112Ω,故R=12Ω.将R1换为12Ω(R1')时,其余9个电阻组成的整…  相似文献   

7.
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因此各电阻分压时遵循U1∶U2=R1∶R2的比例关系.即:在同一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串联电路的这一分压原理在电学解题中有重要的应用,现以下面两方面为例.一、解物理量估算问题例1如图1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10Ω,R2=20Ω,R3的阻值不为0,当断开开关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当闭合开关时,电压表的示数可能是()(A)11V(B)10V(C)9V(D)8V解析: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3V.则当闭合开关S时,电阻R1被短路,两端的电压变为0V,所以电阻R2、R3两端的电压共增…  相似文献   

8.
一、正向思维正向思维就是根据有关规律,依题意的层次结构逐步分析求解。【例1】在如图1的电路中,R1=R3=4Ω,R2=6Ω,电源电压U=12V。  相似文献   

9.
陶汉斌 《中学理科》2007,(11):33-34
感应电动势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热点.它往往与“电量、动量、冲量、能量”问题链接在一起,形成物理综合问题.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谈“四量”的综合问题.1.电磁感应中的电量问题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有电流产生,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为q.由于q=It=REt=tΔRΦt=ΔΦR,因此在电磁感应中流过导体某截面电量q=ΔRΦ,式中R为整个回路的总电阻.如果整个回路是由n匝线圈组成的,那么电量q=nΔRΦ.【例1】如图1所示的螺线管的匝数n=1500,横截面积S=20cm2,电阻r=1.5Ω,与螺线管串联的外电阻R1=1.0Ω,R2=3.5Ω.若穿过螺线管的…  相似文献   

10.
1电学中的电路等效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关电路等效的问题实在令同学们头疼。本文针对此类问题以下题为例介绍如何简捷有效地画出等效电路的方法与步骤。R例如图1所示:R1=10Ω,R2=R4=6Ω,3=R7=16Ω,R5=R6=9Ω,R8=R9=R10=4.5Ω,电源电压为6V,不计内阻,求电流表的读数。解析①在原电路图中用字母标点。其原则为:元件两端用不示,同内字阻母不标计示的,没通过元件的则可用同一字母标电流表两端不标示。如图2所示。②用竖线代表各点。其原则为:外部竖线长,内部竖线短。如③图各3元所件示对。“号”入“座”由图2可知:R1接在A、D间,则在图3中对…  相似文献   

11.
例1在图1中,所有电阻的额定功率都为4W,若从A点流入电流为2A,则图中阻值为2Ω的电阻消耗的功率为·解析:如图1所示,图中的六个节点分别用A、B、C、D、E、F表示,A、B、C三个节点处的电流分别用I、I3、I4,I4、I6、I7,I7、I9,I10表示·现在我们先从网络的右边向左边逐一剖析,因为R1CF=R19+R10+R111+R12=41Ω+1Ω+11Ω+2Ω=21Ω,所以RCF=2Ω,同理可以推知,RBE=RAD=2Ω,于是Rab=R1+RAD+R2=1Ω+2Ω+1Ω=4Ω·然后再从网络的左边向右边分析,Uab=I·Rab=2A×4Ω=8V,UAD=Uab-I(R1+R2)=8V-2A×(1Ω+1Ω)=4V,I4=I-I3=I-URA3…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电路,已知电源电动势ε=6.3V,内电阻r=0.5Ω,固定电阻R1=2Ω,R2=3ΩR3是阻值为5Ω的滑动变阻器.按下电键K,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触点,通过电源的电流可能是( )  相似文献   

13.
例1 如图1所示,R1、R2、R3、R4组成并联电路,已知R1=5Ω,R2=20Ω,R3=10Ω,R4=15Ω。求AB间的总电阻. 分析此题的常规解法是按并联电路总电阻公式求解,但电阻个数较多,运算复杂且易错.若应用最小公倍数则比较简捷. 这4个电阻阻值的最小公倍数是R=60Ω,故有  相似文献   

14.
滑动变阻器与电表相结合的题型较多,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类受滑动变阻器的限制,求电流表、电压表变化范围的问题.[例1]如图1,R1=5Ω滑动变阻器标有“2A,10Ω”字样,电源电压U恒定为3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下端移到上端时,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多少?[解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最下端时,R2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大为10Ω,因R1与R2串联,则电流表的示数I=UR1+R2=3V5Ω+10Ω=0.2A,电压表的示数为:U=IR2=0.2A×10Ω=2V.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上端时,R2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为零,则:电流表的示数为:I'=UR1=3V5Ω=0.6A,电压…  相似文献   

15.
题目 下图所示电路是某一电路的一部分,其中R1=5Ω,R2=1Ω,R3=3Ω,Ii=0.2A,,2=0.1A,则电流表A1的示数为( )  相似文献   

16.
例如图1所示,R1=3Ω,V1的示数是6V,V2的示数是9V,若图中两电阻交换位置后,两电压表示数不变,求A、B间的电压。分析原电路可等'效为如图2所示,设R1、R2、R3两端电压分别是U1、U2、U3,图中R1、R2、R3串联。因为V1测R1、R2两端电压和,所以U1+U2=6V。V2测R2、R3两端电压和,所以U2+U3=9V。因为U1+U2≠U2+U3,所以U1≠U3,R1≠R3。解1、列方程法:由I=RU知:U1+U2=I(R1+R2),U2+U3=I(R2+R3)。当R1=R2=3Ω,有:I1(R1+R2)=6V,I1(R2+R3)=9V。解得I1=1A,R3=6Ω。A、B间电压U=I1(R1+R2+R3)=1A(3Ω+3Ω+6Ω)=12V。解得I2=0.5A,…  相似文献   

17.
关于线性电路的分析法,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电路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有关《电磁学》,《电工学》教材都有叙述,不过一些教材只介绍几种或虽然介绍了但分散在各章节不利于教与学。在教学实践中本人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分析总结线性电路,效果比较好。本文总结出三种基本分析方法,具体如下。 题目:已知 E1=12V,E2=16V,E3=14V,R1=40Ω,R2=50Ω,R3=80Ω,R4=60Ω。求图示(一)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  相似文献   

18.
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如5Ω、10Ω、15Ω时,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然而在利用滑动变阻器完成此实验的过程中,都发现一奇怪现象,现简述如下:第一次(1)R=5Ω,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1V;(2)R=10Ω,调节滑动变阻器,但电压表示数却在1.2V~1.9V之间,由于电压不能保持为1V,该实验无法进行。同样用该实验器材再做。第二次(1)R=5Ω,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2)R=10Ω,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3)R=15Ω,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由于三次电压均能保持不变,此实验又能顺利…  相似文献   

19.
例题 (2002年广东卷)现有器材:量程为10.0mA、内阻约30Ω~40Ω的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R1=150Ω,定值电阻R2=100Ω,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测量一千电池(电动势约1.5V)的电动势. (1)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相似文献   

20.
刘付革 《物理教师》2005,26(7):7-58
例1、如图1所示,电源电动势E1=10V,E2=12V,两电源内阻均不计,电阻R1=4Ω,R2=6Ω,R3=8Ω,R4=4Ω,电容器的电容C=100μF,开关S是断开的,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