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芳 《记者摇篮》2007,(9):20-21
近两年,民生新闻的大旗浩浩荡荡在全国各地省级媒体上挥舞开来,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民生新闻之所以能挥着大刀向前冲,实际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他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在民生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王玉明 《新闻窗》2008,(2):66-68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电视新闻样式,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它实际上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由于民生新闻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反映百姓愿望、  相似文献   

3.
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使得“民生之风”一时之间席卷全国。民生新闻自形成以来,作为一种崭新的电视新闻形态,把视角聚焦到平民身上,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全新篇章。提出民生新闻实际上包含着为一种新的新闻观念,为一种新型的新闻样态“正名”的必要努力。而学界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也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里将对此问题做一次探讨和界定。  相似文献   

4.
孙啸武 《新闻窗》2011,(1):122-122
“民生新闻”是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催生的富有中国特色词汇,这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点,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对于传统新闻价值观,民生新闻在新闻的角度和新闻的选材上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5.
李昌平 《新闻前哨》2005,(10):47-48
创新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源。中国的电视新闻,相比较而言,恐怕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创新步伐如此之快。当理论界还在不知疲倦地研究《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访谈类节目,还在多层面回味“伊拉克战事直播”的时候,新生代的、以江苏台《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正如火如荼地风靡全国。在湖北,一场民生新闻的硝烟也开始点燃。2004年11月8号,湖北电视台推出了《现在直播》、同年12月18号,湖北经视推出了《经视直播》,2005年9月6号,武汉电视台也推出了一档一个小时题为《百姓连线》的大型民生新闻栏目。这些新闻栏目以一种崭新的播报形式和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羁绊为电视新闻的创新之路树起“标杆”。  相似文献   

6.
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主要观点有: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看是以"民"、"生",即人民的生计、生活为主要关注对象的新闻.从具体实践上看,是媒体以满足普通市民的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平民视角和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报道市井百姓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视新闻而言.形式是比较容易学的。比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从推出”民生新闻”到现在不到两年.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模仿.办起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9.
警惕电视民生新闻背后的立场预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鞠斐 《青年记者》2005,(4):42-43
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地方电视新闻近期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它在开拓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和扩大电视新闻影响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总的来看,民生新闻对于社会与新闻自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在电视民生新闻走热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果忽视了电视民生新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一些反理性思潮的泛滥,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0.
李沫 《声屏世界》2004,(12):9-11
2003年5月1日,央视酝酿长达七年之久的新闻频道终于开播,确立了境内电视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同年10月23日,第一个以直播新闻为主的地方卫视台——东方卫视,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以强势地方卫视的身份,跨区域传播的姿态,加入到新闻资讯传播市场的竞争之中;其实在此之前的2002年元旦,一档以“民生新闻”为旗帜的地方城市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就已在江苏出现。并引发了该地区6档城市新闻节目间的“民生新闻”之战。随着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民生新闻”的节目内容与《南京零距离》的节目样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媒体所认识与效仿,而且对传统电视新闻观念带来了革命性冲击。  相似文献   

11.
试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那么,什么是电视民生新闻呢?正如“新闻”定义的众说纷纭一样,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还是形成了其基本的共识,比如电视民生新闻叙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内容等。本文试从这几方面着手,并结合电视民生新闻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一、平民的视角,平易的叙述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以传者为中心的。长久以来,媒体的镜头大都存在两种倾向:—是“仰视”,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  相似文献   

12.
王雄 《视听界》2009,(4):19-22
自本世纪初以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成为中国电视业界和学界最为关注的电视现象。时至今日,民生新闻的话题虽然大为沉寂,热度衰减,但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仍然是各家电视台地方新闻的“主打”形式,观众似乎已经形成了收看民生新闻的“集体无意识”。经过近十年的惯性运作,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没有另一支电视新闻新军取而代之。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和中国社会一样,当下的新闻环境和电视观众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而给民生新闻设置了新的语境。民生新闻只有走持续创新、自我转型的道路,才能回应这一新语境,继续引领电视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苟凯东 《传媒》2015,(2):60-61
作为一种“现象级”的电视节目样态,民生新闻从形式和语态上推动了电视新闻的创新.但对商业利益的过分追逐,使其陷入了市井化的窠臼,并遭遇信任危机.本文从新闻商品化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提出了其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作为城市电视台的主打新闻已经红火了三年多,对它的属性及价值判断,业内有较大分歧。有不少人认为它代表了当前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探求它的突破方式,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动向。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改革经历了中央台的《东方时空》、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和城市台的“民生新闻”三个阶段,“民生新闻”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新闻节目应有的主体位置。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6.
李洋 《新闻采编》2006,(3):24-24
现如今,“民生新闻”正以不可遏制的态势蓬勃发展起来。在诸多传媒形式中,电视新闻因其声、影形象直观的特性,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因此,在满足人们知事、知情、被重视、被关注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时,电视新闻便被推到了最前台。在这种情况下,以普通百姓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新闻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改革浪潮席卷国内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崛起在对传统的电视新闻理论及实践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电视人遭遇空前的彷徨与困惑。本文结合河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改革实践,全面剖析了“民生新闻”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对电视新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各地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时段:一个接一个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栏目登台亮相,在“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神话下,一些“传统新闻”栏目也纷纷改变定位,向“民生新闻”转变。一句话:“民生新闻”热得发烫,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时代标杆和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电视口播新闻”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或记者)在镜头前对观众播报新闻稿的新闻播出形式,是电视新闻最早采用的一种播出形式。口播是电视新闻播音员与电视观众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基本功。下面谈谈电视口播新闻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标志着极富中国大陆电视新闻特色的“民生新闻”诞生。此后,多家媒体纷纷效仿.以“民生新闻”为主题的理论研究也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