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朝鲜战争为界点,美国在冷战前期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先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其根本原因源于美国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的变更。美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本国以及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英国作为美国的盟国和西方阵营主要国家之一,在战争各个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一方面企图与美国一起操纵联合国,达到维护其在远东和东南亚战略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不愿与苏联和中国对抗,影响其经济和政治利益。英国本来打算通过这种政策坐享战争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但是朝鲜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已经具有了你死我活的敌对性质,任何骑墙政策在激烈的两极对抗中都是行不通的。英国的政策走进了死胡同。丘吉尔上台后,积极推动朝鲜停战,使英国从朝鲜战争中顺利脱身。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英国作为美国的盟国和西方阵营主要国家之一,在战争各个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一方面企图与美国一起操纵联合国,达到维护其在远东和东南亚战略利益目的;另一方面又不  相似文献   

4.
关于朝鲜战争几个重要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战争,虽然不能与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但却是冷战期间发生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之一。本文就朝鲜战争的起因,中美参战的原因,美国没有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并把战争升级为与中国的全面战争的缘由,朝鲜战争的后果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1999年第6期《随笔》杂志发表了袁晞先生的《朝鲜战争真相》。他根据一些“美国和其西方盟国的解密档案”和“客观的外国史家”的观点,认为朝鲜战争是“突发事件”;抗美援朝并不是“迫在眼睫”;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造成“消极影响”。我们并不同意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50年代初,在远东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国际性战争——朝鲜战争。作为在远东有重大利益和美国主要盟友的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持什么立场,起什么作用,对于深入研究朝鲜战争及战后英美关系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问题试作分析与探讨。 一、英国对朝鲜战争由内战变为国际性战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远东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积极支持南朝鲜政府,美国总统杜鲁门于6月27日发布武装入侵朝鲜的“总统声明”,并命令美国海空军全力支持南朝鲜军队,对美国一系列侵朝行动,英国给予非常积极的支持,英国的决策者们十分赞赏杜鲁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发生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之一。本文拟就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中美双方各自参战的原因、朝鲜战争没有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原因、朝鲜战争的结局等问题的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一次简要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朝鲜战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麦克阿瑟被撤职后对朝鲜战争的和平解决、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维护和“有限战争”观念融入美国“冷战”总体战略之中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虽然介入但却未扩大事态,这与它的全球战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欧洲第一”的战略方针要求他们竭力维持东西两线的军事均衡;另方面盟国尤其是英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的对朝政策;再方面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必然会影响美国在全球战争中战胜苏联的力量。美国在对朝战争中的临阵易将与和平谈判则是其全球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存有争议。冷战时期 ,交战双方所持看法截然对立。冷战结束后 ,有关当事国的解密材料似乎证实了西方国家所持的“北朝鲜首先挑起了战争”的观点。然而 ,朝鲜战争的起因十分复杂 ,它主要是由二战后期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战后东西方冷战格局所导致 ,同时也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故不能将挑起战争的责任简单地归之于某一方。朝鲜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典型的“两制之战”。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实行贸易禁运。以朝鲜战争为标志,并且和美援相挂钩,迫使盟国实行比巴统还要严格的中国差别的贸易控制政策。后在巴统内盟国的反对下,仍坚持对华差别政策。“中国差别”的实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经历了数次危机与缓和,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机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实质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美韩和美日两个双边联盟)导致的"联盟引导型安全困境"。在这种安全困境中,美国和其盟国既不能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以缓和关系或签订和平协议,又不能过度激怒朝鲜,使自己陷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因此,保持中间路线——非战非和的现状是美国东北亚联盟的唯一的选择。只有打破目前美国东北亚联盟关系或者改变东北亚的安全格局才能实现东北亚安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党布莱尔政府自1997年5月执政后,又于2001年5月竞选蝉联成功,在布莱尔执政的两个任期八年里,其在外交方面在“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框架下基本上是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继续执行英国传统的“三环外交”思想,力争在欧美发挥枢纽桥梁作用,使英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所回升。但是在其第二个任期里,尤其是自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布莱尔一味追随美国的反恐战争,丢掉很多“要使英国融入欧洲”的原则,导致“新、老”欧洲分裂,得罪了法、德等主要盟国。英国对外关系以及长期塑造的欧美“桥梁”既面临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反法西斯盟国制定和实施的“先德后日”战略对战争的胜利进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学术界对此一般都作了肯定评述。但中国抗战与该战略的联系还需作深入考察 ,这有助于了解和认识中国抗战在战争中的战略贡献 ,中国战场与其它反法西斯战场的战略依存关系。中国的战略位置与战略牺牲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美国、英国军政首脑根据对法西斯轴心国家战争能力和野心的分析 ,确立了“德国第一”的战略原则。这一原则确定了中国战场在美英盟国全球战争战略中的基本位置 ,即战略牵制 ,也规定了中国须为该战略付出牺牲与代价。1 94 1年…  相似文献   

18.
谈美国朝鲜战争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尚鸿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远东的升级。苏联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没有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订却无时不受着苏联的牵制与制约。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美苏两国为了在远东地区达成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19.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