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凯瑟琳·安·波特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而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熟路》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被视为她最好的作品之一.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将采用对比的方法从主题寓意、人物刻画、叙述视角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以突显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侯晓菊  乔颖 《科学大众》2016,(4):128-129
Toury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准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尝试以Toury的翻译准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木兰辞》两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准则,并解释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不同翻译现象。本文通过对两译本的翻译准则研究,试图说明初步准则、首要准则及操作准则在译者具体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因为中西文化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国家庭更重视父子等两代关系,而西方基督教文化更看重夫妻关系,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可以探寻到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和中国的《〈人民公敌〉事件》中的人物,在不同文化孕育下面临选择时,坚持或放弃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4.
杨樱 《科教文汇》2007,(8S):175-175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凯瑟琳·安·波特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而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熟路》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被视为她最好的作品之一。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将采用对比的方法从主题寓意、人物刻画、叙述视角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以突显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英国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由于其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寓意深刻、句式变幻复杂、形式多样、人物语言丰富高雅而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李霁野和祝庆英的两个中译本中,从其所用词语、句子和段落等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二者语言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韩英花 《科教文汇》2009,(14):249-249
《简·爱》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流行、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多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本文主要从罗切斯特的婚姻实质与圣约翰的“印度传教之旅”两个方面分析殖民主义因素在这部作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胡慧 《科教文汇》2011,(23):62-63
本文主要对《卖花女》中的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精神的描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背景知识,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题目的由来以及作品的介绍;第二部分着重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刻的剖析。希金斯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依据的是真实生活的原形:他脾气急躁、举止古怪,但对工作全心全意,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某种天真,这与他的职业技能和智力成熟形成对照。伊莉莎更在作品中创造了独立的人物性格:她从怨恨到独立,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女性,伊莉莎最终明白了卖花女与公爵夫人的区别不在于她们的举止,而在于人们怎样对待她们。辟克林在里面扮演着一个与希金斯性格相反的人物,两个人主要在语言学上兴趣相投:辟克林彬彬有礼,而希金斯则仪态不佳;他有耐心而希金斯很轻率;他心平气和,希金斯则性情火爆,一点就着;辟克林冲动之时也待人和蔼,而希金斯则有时搞恶作剧,而且经常不为他人着想。对于萧的这部作品大家都有不同的评论,但大多数都同意它是一部结构良好、令人愉快有趣的戏剧。  相似文献   

8.
王芳 《科教文汇》2009,(6):244-244
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中“V得(O)”结构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语义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小类,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作简要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中"V得(O)"结构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语义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小类,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作简要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吴宏梅 《科教文汇》2008,(7):155-155
《儒林外史》中的写人技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成功的人物塑造是这部讽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从人物的出场、人物群像的刻画与单独刻画相结合以及从修辞看人物刻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著作,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宗教内涵.作为东西方宗教理想主义文学的经典杰出的代表作,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吴承恩的《西游记》虽然出现于不同的社会和宗教文化背景下,但是同样作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在很多方面二者都存在着相似性.文章将从宗教根源出发,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文学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两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模式、原型以及典故的运用等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以共时研究方法为主的前提下,交叉使用影响比较研究方法来对卫拉特蒙古族的《阿尔格齐故事》与藏族《阿古顿巴的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藏族机制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晓耘 《科教文汇》2008,(32):255-255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的代表作。它是一部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作品,被认为是《失乐园》的浪漫主义解读。而后,对这部作品的评论转向了其中所表达的女性主义探索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及其社会行为和心理描述的初步分析,来体现其中包含的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杂志》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木容 《现代情报》2004,24(1):39-40,71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2年的《图书馆杂志》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种刊物的容量、栏目设置、著者情况及引文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两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郭红波 《科教文汇》2013,(29):61-62
本文将《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红娘与春香这两个重要的配角人物的形象的异同作了比较,并分析了她们形象不同的原因,展现了两位女配角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和古罗马两部重要的成文法典,《法经》与《十二表法》分别是中华法系和大陆法系产生的基础,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通过对《法经》与《十二表法》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法律文化产生根源的不同,并对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许小红 《科教文汇》2007,(12Z):172-173
战国后期,出现了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颇具小说趣味的史传文学作品,如《晏子春秋》。它的出现,不但透露出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预示着两种文体从包蕴到分流的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是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是"垮掉派的一代"的宣言。《在路上》描写的是主人公迪安和萨尔的四次旅行经历,以及一大群"垮掉"的年轻人的生活。文中充满存在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思想观点对《在路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曹利亚 《科教文汇》2009,(2):239-239
从《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爱情和婚姻的分析入手,探讨三种不同的婚姻在小说中的体现,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物质基础上的婚姻以及盲目基础上的婚姻分别带来的结局,以期引起当今青年人对婚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战国后期,出现了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颇具小说趣味的史传文学作品,如《晏子春秋》。它的出现,不但透露出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间的微妙关系,也预示着两种文体从包蕴到分流的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