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编辑部: 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对拙作《难忘长江教诲》一文提出的意见很好,感谢他指出了文中不够确切之处。去年是长江同志被迫害逝世30周年,为缅怀这位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写了这篇纪念文字。我只是凭记忆写来,没有去查对历史资料,蓝鸿文教授如此仔细认真对待范长江事迹的精神,令人钦佩。 季音 2001年3月21日 蓝鸿文教授提出的意见很好@季音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6,(2)
简评蓝鸿文新作《面向新闻界》文/珠海,王木林最近,警官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撰写的《面向新闻界》。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视野开阔。也许有人说,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社...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首发式暨蓝鸿文教授80寿辰和从教55年学术研讨会2009年5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图为参加开幕式的嘉宾,自左至右为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玉明(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于友(范长江原国际新闻社同事)、蓝鸿文、周凤文(蓝鸿文教授夫人)、范  相似文献   

4.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  相似文献   

5.
蓝鸿文教授馈赠《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略一翻阅,便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50万字的著作,将专业采访报道的方方面面尽收其中,不但体例严整,系统自然,而且注意探求专业采访报道中的内部联系,找寻规律性的东西,是一部实用性、科学性兼备的著作。《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由蓝鸿文教授主编,参加编写、修订的30余人中大部分都是资深新闻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使本书在理论的探讨上有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使人读来感到实在、真切。早在1984年,蓝鸿文教授便有《新闻采访学》一书问世,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91年蓝鸿文教授主编出…  相似文献   

6.
信息意识———现代新闻采访报道基本意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意识———现代新闻采访报道基本意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蓝鸿文教授对新闻采访学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本刊特辟专栏,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引言我国出版的一些新闻采访学著作,多注重采访方式、方法和技巧之类问题的论述,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忽视...  相似文献   

7.
7自23日下午,来自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中国新闻学院徐占■教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文仁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建明教授等新闻学专家,在访问《华西都市报》后,应本刊邀请采编辑部指导工作,就有关办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本刊提出了宝贵意见。本刊主编何光珽首先同专家们介绍了刊物的有关情况,专家们才能有机会进行这种交流感到高兴。蓝鸿文教授从《新闻界》杂志创办之初,就对刊物的发展给予了关心与支持,有份特殊的情结。他说:对《新闻界》杂志,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近年来越办越好。接着他…  相似文献   

8.
本刊3月下旬发表了本刊专栏作家、鲁中晨报鳊委高金国同志的文章《历史,真的很难弄清》。5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致信高金国同志,对他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以肯定,并鼓励他继续相关问题的研究。写此信时,蓝鸿文教授正在重病治疗中。他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和热情鼓励后学的风范,令人钦佩。祝蓝教授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本刊5月下旬发表了本刊专栏作家、鲁中晨报编委高金国同志的文章<历史,真的很难弄清>.5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致信高金国同志,对他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以肯定,并鼓励他继续相关问题的研究.写此信时,蓝鸿文教授正在重病治疗中.他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和热情鼓励后学的风范,令人钦佩.祝蓝教授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采.写.编》2006,(6):5-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蓝鸿文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许多新闻工作者就是读着蓝老的《新闻采访学》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这一天,本刊记者在安钢宾馆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新闻大家。  相似文献   

11.
《面向新闻界》序安岗蓝鸿文同志写了一本书,叫作《面向新闻界》,这是一个深含意味的书名。鸿文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他从当地方报纸记者开始,以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出版这一本书,是他积几十年来辛勤劳动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初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隆重举行《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出版首发式,同时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为该书作者、教授蓝鸿文举办80寿辰暨执教55周年学术研讨会,我被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蓝鸿文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许多新闻工作者就是读着蓝老的《新闻采访学》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04,(1):76-76
作为“2l世纪新闻传播学术系列教材”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主编、有30多位教授、高级编辑、记者等参加修订和撰稿的《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89年8期曾刊登蓝鸿文同志撰写的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10月,接蔡长宁同志信,对蓝文中共于近代报刊开始的时间提出质疑。蓝鸿文同志认为他文中所持观点是有据的,是正确的。之后,我们将蔡长宁同志的来信转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下面刊登的即是蔡长宁同志的来信及方汉奇教授就此问题发表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著《面向新闻界》(增订本)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一本融实践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新闻文集,它展示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工作半个多世纪,特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怀念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实际上,我报考北大学新闻专业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我父亲范长江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生涯。在北大读书期间,我曾协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的新著<一道靓丽的风景-老一辈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是一本十分适应新闻界当前需要的书.  相似文献   

19.
邓涛 《军事记者》2012,(2):48-49
2011年10月12日中午时分,82岁的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蓝鸿文老先生走了。当天,我在新华社参加“新华社80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两天后,才从人大新闻学院的网站上获悉这一噩耗,又闻蓝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6日上午在八宝山公墓竹厅举行,悔不该早早地买了15日晚上回武汉的火车票,不然我会到八宝山送蓝先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20.
2001年8月30日,牡丹江市图书馆收到了李鸿文先生捐赠的个人著述《现代东北史》等共计8种9册。李鸿文先生原藉牡丹江市,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东北近现代历史的研究工作,一生著述颇丰。40多年来,李鸿文先生一直关注着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年届花甲之时,将自己一生重要著述捐赠给了家乡图书馆,表达了老先生对家乡的热爱。李鸿文先生的赠书,不仅丰富了我馆的馆藏,也对家乡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李鸿文先生向牡丹江市图书馆赠书@黎富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