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以"仁学"为内核,以"礼学"为外在规范的仁礼统一 思想学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发扬光大,建立起人格平等的仁学思想体系.但自汉代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对孔孟学说进行了阉割与篡改,使儒家学说变成为货真价实的、为维护落后制度服务的"礼学".客观地理清儒学的本来面目,历史地认识孔孟思想学说,在学术研求方面有着重要义意.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详尽地记述了儒家美学创始人孔子在春秋晚期社会影响下产生的"仁"、"礼"等思想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美学。它讲求美善统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判美的标准,为儒家的社会美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更是实践,他试图通过“乐”来感化人的思想情感,激发人产生一种伦理欲求,从而实现个体道德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服饰美学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他有一套完整严格的服饰礼仪规范.其基本准则是以“礼“来规范不同层面上人们的服饰着装。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孔子的服饰美学意蕴,即:“美善礼”的统一,符合“仁”、满足“真”,“文质彬彬”。通过对孔子服饰美学意蕴的探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重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为了恢复周礼为目的的拯救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儒家学派当中伦理美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孔子所谓的美是伦理道德化了的美,孔子所谓的艺术是伦理化道德了的艺术。“以仁为美”,“以和或以中庸为美”是孔子伦理美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渗透于儒家礼乐文化观及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人与人的关系美之中,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又围绕一个轴心展开,进而通向“中和”、“和谐”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说及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心理、规范行为的思想而存在,其所崇尚的仁、礼、中庸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品评之中,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述,以就教于方家。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及怎样才能致仁作了多种解释,从孔子对“中庸”的解释来看,被他奉为至德的“中庸”也是仁及其致仁的途径。孔子说,“中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断谴责当时的“天下无道” ,希望用“仁” ,“礼”来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 ,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最后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6.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基本范畴,以之探讨人的价值。”①孔子对人存在价值的理解是透过这样的根本问题来进行的,即人与鲁是有所区分的;人应体悟、实践其不同于兽禽的本质;应保持其本质不蜕变到手禽兽无异。环绕这些问题,孔子展现了他的“仁学”。关于人存在的终极价值问题,孔子提出了“仁”的价值观念,认为“仁”是人信守的终极价值,人与兽的区别也在于此。人若盲昧于仁的价值体悟和实践,那么不仅人无立足于社会和世界,而且人类文化创造的外在成就,即“礼”、“乐”也失去其根本,失去其有效性。这也就是“人而不仁,如礼…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48):1-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492章,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散文集。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传统儒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中所涵盖的孔子关于社会政治、教育和伦理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是中国早期社会的重要文化来源,与此同时,它也阐释了某些普遍的社会心理,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仁、义、礼、智、信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针列当时工权衰落、“利崩乐坏”、诸侯纷争、奴隶制社会的旧秩序已被打破、封建制的秩个尚未确立这洋一种混乱局面,在前人的道德认识基础上,推出~套包括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等内容的完整的道德学说,希望借助这套道德学说来安邦治国、匡正无厂,逐步使社会走向“人问”。先秦儒家的这套道德学说,是在不回避社会矛盾的基点上,为解决或缓和社会矛盾而形成的,‘室比起当时一些学派的道德观点,是积极入世灼,所以,它虽然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代,但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的那…  相似文献   

20.
孔子继承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发展了“仁”的学说,提出了“中庸”的理论,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不过无论是礼、仁,还是中庸都体现着和,并以和为目标,因此其思想核心应为“和”。在当今社会,重提这一思想,对实现个人、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