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显微市场     
《鲁迅档案:人与神》:“人间”鲁迅 何梦觉 编 工人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鲁迅一方面被誉为“民族之魂”,另一方面备受攻击,鲁迅到底是人还是神?全书按不同历史时期选载有代表性的文字,众多名人在此亮相,显示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国外学者用“第三只眼”看鲁迅,自是别一种风景。 选题点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类纪念活动“沸沸扬扬”:戏剧界打造“魔幻鲁迅”,博物馆“走近鲁迅”,出版界“回望鲁迅”,本书则是出版界“回望”系列中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2.
徐枕亚(1889~1937),江苏常熟人,名觉.1912年,一部<玉梨魂>红透半边天,甚至"红"出国界,热至东南亚.1924:年拍成电影,1926年改编成话剧.鲁迅母亲亦甚爱<玉梨魂>.……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4.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5.
墙——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高名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英国19世纪著名艺术批评家拉斯金有一名言:"伟大民族以三部书合成其自传:记载行为之书。记载言论之书,记载艺术之书,欲理解其中一部必以其他两部为基础,但尤以艺术之书最值得信赖。"这句话稍作引申即可言明:艺术之书以其特有的鲜活和敏锐,体贴并映射着一个时代和民族的思想文化状态。事实上,伟大的文化史家、艺术史  相似文献   

6.
鲁迅大辞典林默涵主编,《鲁迅大辞典》编委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09年12月出版的《鲁迅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有"纪念附册",其中"鲁迅著作的外国译本"(按国家分类,按出版年代编排)下"英译本"列出一种:  相似文献   

7.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韩文版权成功地输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本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关于鲁迅的辩护词,也是一部了解鲁迅思想体系、精神风貌、作品风格、为人处事、生活态度的简明百科全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关于萧红鲁迅与女作家,关系最密切的,当首推萧红。有些人也就因此而散布流言。朱大可在《鲁迅和他的女人们》一文中提出的"疑点"主要是:1."萧红可以自由出入鲁迅房间,这原是许广平才有的权利。"2."萧红与鲁迅交谈甚欢,许广平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就"将萧红拦在楼下"。这两点都是许、萧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些情况而被歪曲而成。笔者根据鲁迅日记等记载,还可以补充两个"疑点":  相似文献   

12.
伊人 《编辑学刊》2011,(3):30-31
笔者在本刊上期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某人恶诋鲁迅,以至于宣称要把鲁迅"拉下人坛",足显其对鲁迅的深恶痛绝。当然,某人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据某人说,他早年曾经"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如饿汉扑在面包上"。而就在前不久,某人还曾气守丹田地对三千学子坦陈:"我是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整整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某人"才刚刚从他(鲁迅)那一套里钻了出来"——总算,总算回头是岸了,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13.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鲁迅看到秋白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秋白将《铁流》原本的序文翻译出来,鲁迅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之子周海婴去世时,我写过一篇悼念文章,用了"鲁迅的政治场域"这个词,来概括周海婴一生的轨迹。其实,不仅是周海婴一直在"鲁迅的政治场域"下生活,现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只要读过点书,或多或少都与"鲁迅的政治场域"有关系。这个关系从哪里来的?大致还是一直萦绕在耳边的这样一段话:"而鲁迅,就是这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一座巨大而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山峰.文章通过鲁迅与杭州抱经堂书局的多年交往,旨在说明鲁迅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文化战士,而且还是一位传统意味十分浓厚的文人,他身上常常折射出许多旧式文人的影子,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我曾于贵刊1991年第3期发表了《<鲁迅作品词典>指谬》一文,指出《鲁迅作品词典》(以下简称《作品词典》)是一部编写粗劣、体例混乱、引文失实,错字连篇,拼凑抄袭十分严重的辞书。现将我的主要观点指明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堪称中国的民族魂。关于他的论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新时期以来,在鲁迅研究领域更是发生了频繁的论争。这固然是因为鲁迅及其著作这一研究客体,即鲁迅思想的深刻  相似文献   

19.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20.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