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将中华书局校点本《通典》中对"靺鞨"的记载与北宋版《通典》进行对比,并结合《集韵》的记载,作者认为"靺鞨"在《通典》等唐代文献中主要写作"靺鞨",其读音很可能是"wa jie",而"靺鞨"则由于《太平御览》对"靺鞨"读音的误注,以讹传讹并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
格里德尔是美国著名中国研究学者费正清和史华慈的学生,其专长就是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史。主要著作有《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及《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等。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遗产;儒家批判;新文化运动;意识形态论战等。作者认为,不应该把中国现代史仅仅看成是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世界"背景中的一个外来的碎片,而应看作一种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一个女作家的自白戴厚英长篇小说《人啊,人!》曾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小说。它的作者戴厚英女士在新近出版的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书中,又一次对往事作了“真诚”和“真实”的回忆和思考。女作家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既为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可能有的遭遇...  相似文献   

4.
可贵的探索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很高兴能参与这部书的写作。通过参加撰写这部书,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我觉得,《中国广播电视学》是一部有价值的书。虽然它在广播电视学方面还只是一次初步的探索,可能还有许多不够成熟之处,但它毕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我认为,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5.
一、哲学探讨之一:真实之境的抵达关于央视今年新推出的新闻访谈节目《面对面》,真正值得提出的问题恐怕是:在何种意义上,它已经充分体现了提问的智慧,以及对话的真精神?对此,我的理解是:在《面对面》那里,对话终成可能。它是对尚处混沌之中的生活世界的一次照亮,亦是对尚处封闭状态的事物内核的一次敞开。《面对面》主持人王志关于"剥洋葱"的比喻("采访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是一种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一语,有着近似的品格和见地。在一次与新浪网友聊天时,  相似文献   

6.
当我拿到200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欣慰与感动。从1998年第一次订阅它到现在,《新闻与写作》已伴我走过十年了。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名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十年里,《新闻与写作》成了我实现新闻梦想的良师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把最近作者和读者寄给它的部分照片转给了我,让我同作者和广大读者来共同欣赏与研究。照片虽然只有二十几幅,但它却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涉及题材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光,花卉,还有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闻照片。这些作者通过热情洋溢的来信,用各自拍摄的照片表达了他们对《新闻与写作》的  相似文献   

8.
已经很少有一位诗人能引发中文读书界如此大的兴趣。在中国,阿多尼斯甚至成为了一段时期内的文学明星。他撰写诗歌和文论,也愿对公共事务发言。对阿拉伯文明的贡献与困境,他始终保有热情却也冷静批判"时光,收集人类的泪水/将它蓄满风的谷仓。"82岁的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朗诵诗歌《时光的皱纹》。这是他第四次来到北京,他的文选《在意义的天际写作》中文版正式出版。三年前的秋天,他的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让这位阿拉伯世界声名最盛的诗人意想不到地收获了如此之多的中文读者——诗集再版7次,以至每次诺奖前  相似文献   

9.
王少华 《档案》2011,(5):36-41
一、改造历代编剧杂说以求规范题材 一些治中国戏剧史的学者常把《闲情偶寄》看作是与王骥德《曲律》相对峙的作品,认为是李渔对《曲律》不满,而有订正续补的意思。从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来比较明末清初这两大戏剧理论专著的审美异趣,对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官修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唐书",按类书编纂体例,不可能是不同文献的通名,从引文关系上看,也不可能是刘昫《旧唐书》,而只可能是唐代修撰的国史《唐书》。据现存史料可证,唐国史修撰不止于代宗,而应当远及晚唐僖宗以前,这些国史"唐书"文字,按照《唐书》的编修体例,相继补充附录于前代《唐书》之中,成为北宋所见之国史"唐书",即《太平御览》所引"唐书"。  相似文献   

11.
书架     
《远游书》作者:赵柏田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版定价:27.00元提要:本书是近年来以江南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为写作主题而引起关注的游历作品集。相对于对江南文人的关注与阅读,游历成了作者另一种对文人生存的解读。乾坤的变化,乃是风雅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几乎是我每期必读的业务刊物,多年来我偏爱它,不仅是它装潢漂亮,更主要是其内容精湛,有可读性,我特别偏爱的是这样几个栏目:一、得奖新闻采写谈,二、新闻纵横,三、新闻改革探讨,四、新闻研究与业务研究,五、访谈录,六、作品评介。原因一是自己也常常给这几个栏目写写文章,二是自己从这些栏目中得益不少。特别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每次都是从历届全国、全省好新闻中摘登几篇,由作者谈采访经历与写作甘苦,这对读者、习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授,是写作经验的直接传递,读来十分亲切可感。由于得奖作品无疑是一种范文,有典型性,加上作者的亲身谈,等于是一种有力的解剖,切中肯綮,所以这也是一种最好的作  相似文献   

13.
恰当的散文式写作《谢良平:用生命走过雪山草地》是一篇报道一位普通知识分子在参加一项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中去世的消息。对这一题材的写作处理,其不易把握之处在于,它所涉及的并非是有明显新闻性的事件或人物,用通常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方式会使报道显得平淡无力,难于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该文作者恰当地采用了散文式的写法,以事寓情,以情寓理,使报道具有了相当的可读性和透视性,潜移默化地揭示了这一题材特有的宣传价值:召唤和倡导当前社会特别需要的一种精神,那种对事业和工作尽职尽忠,鞠躬尽瘁的时代精神。报道开头一…  相似文献   

14.
裴毅然先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是一本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综合性宏观研究的大型专著,乃是作者在大量搜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资料的基础上,参照中外学者成熟的人文研究成果,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底线,以理性分析为指归,对涉及中国现代知识  相似文献   

15.
菏泽市报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给编采人员订一份《新闻与写作》,并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必备材料。1990年11月14日,编辑部就如何学习运用好《新闻与写作》,召开了一次由部分编采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下面是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一、《新闻与写作》是编采人员的必读之物要闻部主任程凤斌: 市报自1980年创刊以来,相继为编采人员订阅了《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等新闻业务刊物。我一直比  相似文献   

16.
《太平御览》与陈旸《乐书》等宋代著作中引用了一种名为《乐法图》的乐书。它曾被学者当做乐图类著作,实际上是乐纬《叶图征》的异名。考察被署为"乐法图"的佚文,可以有三方面的收获:1.了解文献之间的借鉴关系与流传脉络;2.勘正《太平御览》《乐书》等著作在引用此数条佚文时的错误;3.与现存《乐叶图征》佚文对勘,对《乐叶图征》相关佚文的误字进行订补。  相似文献   

17.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即便不是世界新闻界当年最好的作品也是最好作品中的一批。长期以来,对普利策获奖作品的研读成为我国新闻学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方式。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作者剖析事件真相及写作功底的要求都很高。不久前,我阅读了《普利策特稿卷新闻奖》一书,对统计数据作出客观分析后,可以得出普利策特稿奖选题中的三种倾向。  相似文献   

18.
17年前,我在1987年第4期《中国图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写道,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灵感学引论》是作者十多年业余研究、辛勤探索的成果。这个探索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当然,既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我写作长达35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千古大运河》(文化艺术出版社)只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然而,准备它、酿造它却由来已久。母亲告诉我,在我出生后的第6个月,我生病了。一开始就高烧不止,来势凶得很。父亲找来一条小船,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我蜷缩到船舱里,父亲迎着初冬凛冽寒  相似文献   

20.
带刺的野百合 1942年3月,延安,马列著作翻译家、中央研究院中国文艺研究室特别研究员王实味,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杂文《野百合花》,文章中回忆了他在北大的女同学李芬,回湖南邵阳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壮烈牺牲的情景后说:"我曾不止十次二十次地从李芬同志的影子汲取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