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论及秦末大起义,许多论著只叙述两种反秦势力:一是农民起义军,二是六国旧贵族残余.著各历史人物刘邦,曾被确认为陈胜、吴广的断承人,是第一种势力的代表.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史实.本文试图重新认识秦末社会诸矛盾,探究它们的互相关系,从而说明刘邦在秦汉之际活动的性质及意义.谨以一孔之见,就教于师长及同行们.  相似文献   

2.
秦统一后的六国贵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统一后,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王公家室及其后裔实行了何种政策?六国贵族的处境如何?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六国贵族又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介绍。秦王朝的统一,沉重地打击了六国贵族。为了进一步限制和消灭这支力量,秦王朝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杀戮,“杀豪俊”、“(钅且)豪桀”。公元前225年秦军为破魏国,放黄河水淹大梁城。三月后城破,魏王假投降,立即被秦处死。破魏后,有一魏公子不得,始皇下令:“得公子者赐金千斤;匿者,罪至十族”。  相似文献   

3.
秦末起义是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是史学界迄今为止的定论。 纵观秦末大起义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应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是农民大起义,后期则转化为全民或日全社会大起义。至于推翻秦王朝后的楚汉战争,显然已不属于反秦起义的范围。因此,秦末反秦起义,只能是一场以农民起义为先导的全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4.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什么没提出土地要求?是早已引起历史界重视的一个问题。早在一九六○年讨论我国土地所有制时,有的同志就曾把这一事实作为主张土地国有的论据。(《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册259页)作为学术问题,这本来是可以讨论的。但在“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大讲所谓“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时,竟利用秦末农民起义没提土地要求这一问题,公然抗拒毛主席对秦末农民起义的有关论述,篡改这次起义的反  相似文献   

5.
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是没落贵族的代表?史学界早有争论。特别是“四人帮”横行时,他们大搞影射史学,把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问题,纳入了所谓“儒法斗争”的轨道,使项羽的形象遭到很大的歪曲。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今天,学术界纷纷冲破“禁区”,就一系列学术问题展开百家争鸣。本文拟就项羽的历史地位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项羽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能否成为农民起义领袖,这个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评价历史人物,阶级出身不是主要的标志。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就是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对于项羽的评价,首先应看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把他放在秦末整个局势所表现的主要矛盾中来进行分析,从中探讨他是怎样参加反秦斗争的,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他又起过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四人邦”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那几年,梁效、罗思鼎这一伙卖身求荣的无耻文人,垄断了史学论坛。他们唯主子之命是从,肆意歪曲、篡改历史,大搞影射比附。江青杜撰出一个“复辟反复辟”斗争的邦论公式,梁效、罗思鼎马上仰其鼻息,抛出了《论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勋》等毒草文章,以今铸古,以古喻今,从秦到汉大抓“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他们歪曲秦末农民起义的性质,用所谓“复辟反复辟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一直把陈涉、吴广首倡的秦末战争定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然而细加考析,称其为六国复辟战争或更为切实。其一,秦统一以后,六国谋求复国的活动一直存在。其二,陈涉等义军领导人的身份大多似为贵族,而非农民;义军队伍的主要成分即使是农民,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性质是农民战争,而是要看义军的纲领和目标。其三,战争初期的形势,都以复立六国为主要目标。其四,反抗暴秦的斗争,多发生在原六国地区,故秦之地并无战争,说明秦地人民并未反秦。其五,项羽分封是实现战争初期达成的战略目标以及应和当时要求“封建”的社会思潮,而非主观的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8.
秦末起义打出了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是因为项燕是抗击秦国武力征服的英雄,扶苏则是反对秦朝暴政的勇士,二人的行为在秦统一前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件事留给人们一些深刻的历史启示,即扶苏和项燕是作为正义的化身而被当作反秦起义旗帜的,说明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及统一后的残暴统治具有一定的非正义性,并与进步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平民百姓、六国旧贵族等不同阶级和阶层为反秦暴政,曾在扶苏、项燕的旗帜下共同奋战,说明这些人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是一种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合作;陈胜、吴广利用秦统一初期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分裂意识,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帜,是一种襄略上的需要;秦的暴力政策在统一前后具有一贯性,人们将秦统一前的武力征服和统一后的急政暴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对,因此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才可以有效地号召并联合多种反秦力量,推翻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秦末农民战争最初的一批起义领导人中,除了陈胜、吴广而外,最有影响的恐怕就是张耳、陈余了.以故清人冯班认为,陈胜"可与张耳、陈余并为传".然而,长期以来,张耳、陈余竟被一些人认为是混进农民队伍的六国旧贵族的代表,说他们"明目张胆地恢复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无充分的史实根据,兹作《新论》,请史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战争”是中学《中国历史》课本的重要一章。在这一章中,秦末、唐末、明末三次农民大起义又是重点。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熟悉这三次起义的基本情况,了解起义农民敢于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史绩,我在复习这一章的时候,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比较三次大起义的原因 毛主席说:“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共同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三次大起义发生在三个前后不同的封建朝代,各有它具体爆发的原因和导火线。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繁重的徭役和苛刻的刑罚。导火线是他们在被迫赴边境服役的途中,因遇雨误期,触犯了地主贵族的刑律,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陈胜、吴广这两位胸怀“鸿鹄之志”的英雄,毅然在大泽乡举行起义,以锐  相似文献   

11.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中文系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残酷的封建剥削迫使秦末农民大起义。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秦王朝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一方面镇压奴隶主复辟势力,另一方面残酷剥  相似文献   

12.
给学生布置恰当的书面作业,就可以让他们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对历史知识感受深刻、记忆巩固。但是应该给学生布置怎样的作业?还是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过去我习惯于每讲完一章节以后出几个问答题。对这种作业,学生感到厌倦(只是照教科书抄,依样画葫芦)。这种作业的效果何在呢?我们可以从每次的测验看出来。例如学生在回答“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怎样爆发的?”这个问题时写道:“统治阶级不断加捐加税,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因而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就爆发了。”这种答案,不仅适用于秦末农民大起义,也适用于秦以后任何一次的农民大起义;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农民起义,也适用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农民起义。这种答案充分反映了学生把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概念化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 秦汉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概况一、社会背景:(一)秦末农民大起义与汉的建立:秦的统一。由于秦始皇施行暴政,引起以陈涉为首的秦末全国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及重大意义:推翻了秦帝国的残暴统治,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刘邦参加秦末农民大起义,他所领导的那支农民军,首先进入关中,推翻了秦帝国的残暴统治。随后又和代表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项羽集团作战四年,取得胜利,建立了为期两个世纪的,在中国和世界史上负有盛名的西汉帝国,甚至还因此形成了“汉族”的名称,迄于今日。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值得重新评价。这里只谈一下他的家世和阶级出身。关于刘邦的家庭成分和阶级出身问题,目前史学界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说出身贵族地主阶级(注一),或是属于这一阶级的豪强分子;一说出身农民(注二),或是属于这一阶级的富于反抗性革命性的人物——当时被称为乡里“无赖”。我以为后说是正确的。在提出具体的论证以前,首先略述一下当时社会阶级结构的概况。刘邦生当秦始皇时代(注三)。秦经过商鞅变法直到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在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上,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其中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已经完成了“废井田,开阡陌”的社会改革,即废除了固定的贵族世祿的井田制,在法律上,确定了土地得以自由  相似文献   

15.
略论项羽     
项羽是否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史学界的看法还不一致,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杨翼骧先生在1954年“历史教学”第四期上“为甚么项羽是农民起义领袖?”一文中,把项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来考查,在灭秦时,是代表着农民阶级利益的,因此是农民起义领袖;灭秦后分封十八王,违反了历史统一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是代表旧贵族的反动利益,因此导致项羽的最后失败。一是同年张传玺先生在“文史哲”第十期上“项羽评论”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尽管有其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他自始至终是站在旧贵族利益的立场上,是为了挽救其本阶级没落的命运的,在整个反秦斗争中没有转变为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起义,从而否定了项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近来,仔细地看了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材料后,觉得上述两种说法有可取之点,但也还有可以商讨的  相似文献   

16.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由陈涉首事的农民起义,一开始就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并迅速建立了以陈涉为王的新政权。陈涉政权的建立,对于秦末农民战争的蓬勃发展和秦王朝的被推翻,对以后的一些农民起义,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探讨这一政权建立的历史条件、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等问题,对于整个秦末农民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对于目前关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在这场秦末农民战争中,陈胜、吴广首举义旗,继他们之后,项羽领导的起义又把反秦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以西)人,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项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被楚王封在项(今河南项城东北),因而姓项。  相似文献   

18.
《新读写》2012,(6):17-17
略,侵占,侵占的对象多指土地。“攻城略地”即攻占城池,夺取土地。例如《淮南子·后略训》:“戌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攻城略地,莫不降下。”这段话说的是秦末农民领袖陈胜起义的故事,他率正义之师,所以“天下响应”,他的“攻城略地”是指从暴秦统治下攻占这些地方。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农民战争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史实和人物。 教学重点:要使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作用。难点:怎样评价秦始皇、项羽、刘邦这些历史人物。 一、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利用新建立的封建国家机器残酷地压迫剥削人民,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把广大人民推向死亡的边缘。秦的暴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通通烧毁。第二年又活埋了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人。这两件事,历史上叫做“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人民负担沉重。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朝廷作赋税。秦末农民的赋税负担“二十倍于古”,造成“竭天下之资以奉其政”,成百万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问题研究中。不少论者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予以称引。本文认为,这种看法不妥。因为这句话未能反映秦末农民的共同愿望,没有给起义农民直接指明反对什么、要求什么与斗争目的和方向,秦末农民起义也不是在它的号召和鼓动下爆发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能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