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中国国际性的教育。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华文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过去有相当大的进步。文章分析了东南亚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进出口市场均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东南亚贸易所占比例30年代以前不超过10%,30年代后呈攀升态势,已成为除欧洲、美洲以外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域,显示出其所具有的潜力.中国出口商品以食品和较低档的大众生活用品为主,这与东南亚地区生活水平不高、消费水平有限是一致的;进口商品以食品和初加工或未加工的低端原料产品为主,这类产品东南亚地区往往具有资源上的优势,且品质上也比国内同类产品更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确立,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在就业的驱动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东南亚地区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由于东南亚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匮乏且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等内在问题,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平台搭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等外在支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搭建东南亚合作平台成为必然。我国高职院校可通过对东南亚地区开展基础性援助、开展师资培训交流合作、开发当地生源、开发海外实习项目等进行国际合作探索。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是世界海路交通的要道,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东南亚地区的宗教绚丽多彩,在世界宗教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南亚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佛教信徒,拥有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后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部署中,大国关系是印度首先关注的焦点,美国、俄罗斯与中国则是其关键对象。印度主要通过军事防务的互动和经济贸易的合作来完成其东进政策以及与东南亚关系的构建。而中国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印度视为假想敌和拦路虎。因此自推出东进政策以来,印度已明显拉近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可见的未来,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应仍将朝向正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平香 《地理教育》2014,(Z1):26-27
正一、课标解读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东南亚地区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举例分析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选择一个教材中没有介绍过的区域,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以适当方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具有蚕丝出口优势,东南亚蚕丝贸易是逆差。以贸易数量和金额来看,东南亚是蚕丝进口远大于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我国对东南亚丝类的数量贸易竞争力指数和金额贸易竞争力指数表明中国在东南亚市场的蚕丝贸易具有强竞争力。1986-2011年的蚕丝出口贸易结合度,中国对东南亚的高于东南亚对中国的,且在波动中增大,表明中国出口结构与东南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在加强;中国对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蚕丝贸易结合度有显著差异性。未来几年中,东南亚需求市场的潜力较大,但在2020年以前中国面向东南亚的蚕丝出口数量占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有限,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互惠合作并扩大东南亚蚕丝贸易。  相似文献   

8.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东南亚地区城市分布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举例分析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活动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东南亚地区的中国游客市场的发展总体特征,分析了中国游客对东南亚地区在经济、区域、资源、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揭示出中国游客对东南亚各国旅游业的影响,而这种重要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缓解东南亚地区旅游发展的二元结构失衡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上。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47):13-14
汉语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东南亚地区是汉语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区域,探究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育状况,找到东南亚国家汉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汉语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而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向高生活的时代,正是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嘉靖倭乱”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海洋社会经济也被整合到以东南亚为中心的环中国海贸易圈中去。叶向高作为一名政治家,一方面与陆地商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坚决支持明朝廷的海禁政策,主张严禁通倭走私贸易,打击走私海商。叶向高对商人认识的两重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明前期,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他们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在经贸、文化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高。中国应开展软实力与华侨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加强侨务和外交的合作,追求中国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多赢的局面,为中国崛起服务。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贸易潜力,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与东盟属于潜力扩展型和巨大型;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东亚、南亚、西亚、中东欧和非洲相关国家和地区属于潜力扩展型;与独联体和中亚属于潜力再造型和扩展型。根据贸易潜力指数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二是要打造更多贸易促进平台;三是与有意愿的国家(地区)探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四是要创新贸易投资合作方式;五是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7.
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后,遂急迫地开始从东南亚各地攫取香料,然后销往欧洲、印度和中国等地。很快,以马六甲为支点,形成了联系东西两端的马六甲—果阿—里斯本、马六甲—中国贸易航线。此后,这两条贸易航线上的贸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与中国的贸易在50年代葡萄牙人得以留居澳门后发展迅速,且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早期中英贸易的发展因遭遇中国传统朝贡贸易体制的阻滞而陷入困境,利用和参与亚洲区间贸易便成为英商开拓对华贸易行之有效的途径,遍布东南亚的华人网络成为英国扩展对华贸易的重要资源。华人网络在商业信息搜集、海峡产品生产开发、航运网络利用等方面,为英国早期对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朝贡与民间贸易、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移及文化交流,中国的食品和饮食文化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泰国食品与饮食中的"中国元素",说明中泰两国在饮食上的相似性及饮食文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滨下武志的朝贡贸易体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朝贡贸易体系在该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亚洲经济圈,不仅在前近代,而且在近代也规定着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