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四川遂宁旅游的介绍视频。师:大家都知道中东有死海,是否知道中国也有死海?(学生齐答:知道)我来自中国死海所在地——遂宁。就在我离开遂宁到雅安的那天,遂宁被授予了“中国旅游城市”的称号。“马踏飞燕”的标志也将落户遂宁。作为老牌“中国旅游城市”的雅安人,  相似文献   

2.
佚名 《少年读者》2008,(9):28-29
刚放暑假,爸爸就决定带我去“死海”度周末。当时我惊得咂舌。心想:死海不是在约旦和巴勒斯坦吗?不会是要带我出国吧?我好奇地问:“爸爸,你要带我出国呀?”他笑着说:“我们去的是中国的人工死海,它在遂宁大英县。”我这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3.
笑客部落     
《课外生活》2011,(6):27-48
争吵 大禾和同学在争吵,谁的爸爸是更强壮的一个,同学说:“你知道太平洋吗?那个坑是我爸爸挖的!”大禾不悄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你知道死海吗?那是我爸爸打死的!”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记叙文、美文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那些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等的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昧.且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也无非按以下形式授课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因此,老师教起来也毫无激情。然而,我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采取“旅游”的形式了解“死海”,学生热情高涨,效果非同寻常。以下是我上《死海不死》的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我听一教师教《死海不死》,下课前5分钟,执教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1.知道了死海不死的原因;2.知道了死海的位置;3.知道了死海的现状与未来;4.知道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  相似文献   

6.
田晓云  江泓 《小学生》2007,(11):24-25
西西豆旅游归来,一进门就大声嚷(rǎng):"顿顿猫、斯坦鼠,快来快来!"听到动静,顿顿猫、斯坦鼠急急忙忙从房间里跑了出来:"西西豆回来了,带好吃的没有?"西西豆笑笑说:"就知道吃!你们知道我这次旅游去什么地方了吗?""不知道。"顿顿猫、斯坦鼠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西西豆神秘地说:"告诉你们吧,我去‘中国死海’玩了一趟。掏沙洞,做沙丘,最棒的活动就是——死海漂浮,真是太开心了!"  相似文献   

7.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8.
遂宁是一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旅游业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研究遂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遂宁旅游的开发以及遂手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遂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指出了遂宁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遂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措施,为遂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10.
王恺阳 《新作文》2010,(11):30-30
今天我正在做作业,妈妈忽然问道:“王恺”阳,鸡蛋能浮起来吗?”我想了想说:“听科学老师说,人可以浮在死海上,鸡蛋也一定可以。”“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我高兴地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死海是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代表性景区。以中国死海景区为例,以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的游客对中国死海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质量的感知评价资料为基础,从感知定量化角度研究了对中国死海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质量的感知评价,探讨了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工作重点,以期为河东盐池文化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们都知道,一般的海水含盐量为3%左右。而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由于含盐量高,人可以躺在海面上看书。这些知识,可以说学生也都知道。但死海含盐量到底为多少呢?一、问题的由来二00四年上半学期快结束时,有几位五年级的学生找到我说:我们这学期的语文书上(第十册)第5课上讲,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达到33%,竟是一般海水的十倍,而你给我们上自然课时讲,死海的含盐量是一般海水的七倍,到底哪一个正确呀?”同学对语文书上的数据提出了质疑。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借来了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书,第五课《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中有一段叙述: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有则“弓和箭”的寓言故事,说一个造弓的人,自夸“我的弓是最好的,没有射不中的;”另一个造箭的人则吹他的箭好,“我的箭,射出去百发百中。”说也凑巧,一个会射箭的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听到他们讲的话,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说的话,都不对。没有弓,发不出箭;没有箭,怎能射中目标?他一边说,一边拿弓和箭,射给他们看。这时,他们才知道:射箭,光有弓不行,光有箭也不行。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作以简论。一、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语文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五个作用:<一>导课导课的形式很多,但都离不开提问这个中心环节,巧妙地运用提问,对导入新课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死海不死》时,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发问,我们知道海不是生物,那为什么叫“死海”?既然是“死海”那为何又不死呢?简单地提问就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急于想知道原因,于是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内容上。<二>…  相似文献   

15.
猜地名     
《小学生时空》2009,(9):46-46
“十一”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放假八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准备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美好的河山、繁荣的城市!爷爷知道了,问:“小明,你们想到哪里旅游啊?”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17.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20.
智慧树     
阳阳问外公,中国有多大?外公说不知道。他又问:“地球有多大?”外公也说不知道。他嘿嘿一笑说:“你不知道,我知道。告诉你吧,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宇宙有多大呢?”外公说:“那我更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